北美館開放網絡計畫 TFAM Net.Open
位於中山北路臺北市立美術館(以下簡稱「北美館」)南側的北美館藝術園區擴建計畫於2022年正式動土,並預計在2028年底啟用。作為臺北市立美術館的延伸與拓展,不僅僅是在建築物以及硬體空間上被賦予容納更多觀眾、增加多元功能角色;在軟體內容上更肩負著對未來藝術發展的想像與可能性之實踐。因此,對應到本館原有的臺灣近現代美術史常設展示與研究的定位,新館則將朝當代藝術、新媒體或科技藝術、現場藝術、跨領域合作等類型深入探索,並積極拓展更多元的觀眾與社群。
為實現未來美術館的新頁,以及因應數位化時代各種新科技在藝術創作或機構系統上的應用,我們希望透過建立「北美館開放網絡計畫」平台,讓它成為藝術創作者、工程師、科學家、藝術行政及製作團隊等角色匯聚與共創的樞紐。邀請策展人及藝術家在實體展覽之外,挑戰虛擬載體上的可能性;結合線上與線下的整合活動規劃,提供觀眾更多元的管道,接近藝術家的創作核心。經由在平台上發生的藝術計畫,凝聚關心前瞻科技與藝術發展的社群,更希望透過共製合作的過程,催生出美術館在知識、實踐、技術、系統等多面向的創新。
共域計畫(Commoning)
同時,美術館地下樓E展覽室則推出線下計畫「共域」(Commoning),邀請在地關注前瞻科技與藝術的策展人/藝術家/社群規劃一系列主題活動。在以公眾參與為前提,藉由四個子計畫,討論藝術創作者/群體、公眾、美術館的共有未來,一同勾勒對於明日藝文生態系的想像。
「共域」之一(2024.4.20–5.19)#鄭文琦+吳其育 @地下樓E展覽室
群島之海:在我們時代的網路化藝術社群
面對疫情後產生鉅變的全球藝術生態,第一場計劃邀請鄭文琦與吳其育共同推出「群島之海:在我們時代的網路化藝術社群」。以島嶼所構成的海洋系譜出發,憑藉五個「非同質性」島嶼的感性存有技術,反思技術媒介在藝術社群實踐的能動性,進而將「島」的隱喻,內化至重新部署的區域網絡。連續五週的活動將分別藉由一位策展人搭配一位藝術家,邀請民眾走進藝術創作核心,一同思索虛實整合如何深入藝術創作思維及影響藝術呈現方式。
「共域」之二(2024.6.1–6.23)#眾聲道 Volume DAO @地下樓E展覽室
GM,開路:藝術生態系的在場證明
今日新技術與新技術快速更迭,Web3已朝我們拋出一連串待解的問題,與我們應從何思考藝術與前瞻科技的關係?臺灣知名加密藝術團體眾聲道Volume DAO的「開路」計畫,運用區塊鏈不可竄改的特質,讓區塊鏈技術留下民眾參與藝文活動的「在場證明」,也透過系列活動一一解密:何謂加密技術、如何運用加密技術同時隱蔽公眾身分與公開藝術足跡,以及如何增進未來藝術生態系中,藝術機構及其公眾的互動與認同。
「共域」之三(2024.7.13–9.1)#在地實驗 @地下樓E展覽室
VR圖書室計畫
近幾年XR領域蓬勃發展,無論是頭盔顯示器技術與設備的長足發展,還是沉浸場域的多樣化,鮮明的跨領域特質,與兼具藝術與商業的潛力,使得視覺藝術、表演藝術、影視動畫、遊戲、設計領域的創作者趨之若鶩。在地實驗提出「VR圖書室」,一方面將邀請國內外創作者的作品,在議題層面上突顯VR與XR等獨特且多樣的體驗形式,另一方面,透過作品面對公眾的機會,實驗VR圖書室的觀演機制,同時為建構研究量能的未來VR圖書室奠定基礎。
「共域」之四(2024.10.5-11.10)#黃祥昀 @地下樓E展覽室
www.反轉資料庫.commons
www.counterarchive.commons同時是計畫名稱也是一個不存在的網址,將代表商業公司的.com轉變成代表共域的.commons,揭示計畫朝向「反轉資料庫」(counterarchive)的方向發展。透過開源文化、現場/行為藝術、網路/網絡藝術的交往碰撞,探索數位時代中的資料庫概念,如何在「留下」與「遺忘」的權力協商中,發展出共域的方法論。以脆弱資料庫、肉身資料庫、AI資料庫為主題,分別討論拉丁美洲的後殖民聲響與網路藝術資料庫、非西方中心且開放的賽伯女性主義資料庫、最後聚焦於資料庫的擴延定義:資料集(dataset),討論AI生產的錯誤或誤導訊息與資料下毒現象,並思考與想像機器學習遺忘和開源藝術實踐的未來。
*特別感謝EInk元太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