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共域之一:群島之海] 島嶼a | 移動家園的星塵記憶庫 座談會EventKind藝術對談EventKind

島嶼a:移動家園的星塵記憶庫

伊旺.艾邁特與蒂妲.沙琳娜(Irwan Ahmett & Tita Salina)

呂岱如 / 主持

 

這場講述式表演「橫血之地」(印尼文:Tanah Tumpah Darah、英文:The Land of Spilled Blood),標示著伊爾旺·阿赫邁特(Irwan Ahmett)與蒂塔·薩利納(Tita Salina)的長期計畫「火環帶」(The Ring of Fire)已邁入第十年。這個講述式表演描述他們從蘇門答臘到巴布亞的長途旅行。在這場表演最新一次的重新演繹中,我們跟著他們尋找一顆破碎的星子、走進一個又一個村莊、目睹印尼各地環境遭受破壞的狀況,包括:為開採泥炭地而進行的森林砍伐、活火山可能會爆發的紅色警戒區域、金礦的開採地等等。在他們的敘事中,「星星」成為「連結」和「偽裝」的隱喻,反映出受難的靈魂以及末世景像中多面向的社會與政治衝突。我們以破碎的視角,觀看社會現實中的災難,並透過鏡頭與這些對象相遇,這使我們也開始追溯,我們與他們之間那些未曾發掘且錯綜複雜的關係 。

 

作品特別強調人類社會中的系統性暴力和複雜的地緣政治情境。在藝術家雙人組史詩般地描繪中,他們提供了具有批判精神的見解:我們可以以什麼樣的方式參與上述複雜的動態關係,而在另一方面,我們是如何有可能找到一些切入點與地球一起共感共生。如果需要天外飛來一筆的事物,才能讓我們睜開眼睛並撼動既有的權力結構,那麼這顆隕落的星子可能既是祝福亦是警告── 它邀請我們關注、反思,並對我們的土地付諸行動,這片土地既令我們迷失其中,卻也是我們共同稱為「家」的地方。(呂岱如)

 

 


 

講者介紹

 

呂岱如

從事策展與寫作,背景跨足文學、藝術史、行動主義與策展學。她長期關注觀念性的策展實踐,致力於在藝術再現平台與現實場景之間,梳理另類的生產關係,建構多維觀看方式與思辨性的內省空間。諸多計畫圍繞著感知、身體、機制與回憶之間的互動與回振,其好奇心也驅使她保持探索思考人性、知識的疆界與跨域、及各種生命關懷的行動。2015至2017年間於台北當代藝術中心擔任總監,主持策展與組織工作,她也曾任第55屆威尼斯雙年展平行活動《這不是一座台灣館》的策展人。她在歐亞各地策劃過多場國際展覽與工作坊,近年的策展主軸聚焦於發展共學方案與創新的藝術教育引導策略,讓專業的藝術工作者與一般觀眾能有新的介質與工具來以藝術創造真實生活。在2021年,她創辦非營利組織「緩步動物」,持續探索未來身體政治、生態藝術的主題。

 

伊旺.艾邁特與蒂妲.沙琳娜

伊旺.艾邁特與蒂妲.沙琳娜從2010年開始一起工作。他們是來自印尼雅加達的藝術家雙人組。為了回應生存在雅加達這座有15,000,000人為政治權力而奮鬥的超級大都市的經驗,他們發展出「策略干涉主義」的方法。在他們的實踐裡,經常看到社會議題被翻譯為自動向公共領域開展的事件,如同某種「都市戲劇」的形式,藉以產出複雜議題的批判替代方案。作品曾受邀參與國立臺灣美術館的亞洲藝術雙年展與鳳甲美術館的國際錄像藝術節,也在紐西蘭奧克蘭的聖保羅藝廊(2016)、印尼日惹的日惹雙年展(2015)、荷蘭阿姆斯特丹市立美術館和新加坡雙年展(2013)展出(曾參與2020「未來群島工作坊」、2021「TWINNING ARCHIPELAGO:2021『群島資料庫』駐站計畫」)。

 

 


 

關於 [共域之一] 

群島之海:在我們時代的網絡化藝術社群

 

計畫緣起

 

於2017年發起的「群島資料庫」,原本設定是以馬來群島(Nusantara)與資料庫(Archive)作為區域解殖的思考框架與方法學。其中Nusantara一詞則是取自梵語「nusa」(島)與「antara」(不同的)的結合,係指以「馬來語」為「通用語」(lingua franca)的「馬來群島」(包含:泰國南部、馬來半島、新加坡、婆羅洲、印尼群島與菲律賓南部)視野。我們從原先設定在臺灣與東南亞交流的藝術進駐計畫,在2020年後COVID-19疫情改變全球化藝術生態的契機下,開始轉向社群內部、同步思考技術媒介在藝術社群實踐上的能動性,進一步將「島」的隱喻內化至重新部署的區域網絡上。

 

在本次後疫情的實體社群活動中,我們將援引作家郝歐法(Epeli Hau‘ofa)的太平洋島嶼理論,嘗試一種屬於藝術社群的分散式協作,以「島嶼構成的海洋」(a sea of islands)取代「海洋中的群島」(islands in a far sea)概念,從海洋的視野反思自身的後/再殖民處境,同時連結真實的(馬來、臺澎金馬、南島或歷史上的南洋)群島系譜和作為一套「隱喻化」座標的個別島嶼,藉以擴展疫情前後的「群島資料庫」進駐計畫。通過五組藝術家與策展人於連續五個週末的講述式表演、作品放映、討論、工作坊與音樂派對,企圖援引「群島之海」不受限於進步線性時間的時空能動性和多重尺度視野。

 

通過「海洋」的空間隱喻作為串連這些「非同質性」島嶼的感性存有技術,我們邀請觀眾跟我們一起思考藝術社群基於語言、技術,或其他因素而未能執行的網絡化「共域」(commoning)實踐,最後透過相關專題規劃及限定期間的影音播放,為每週的活動留下記憶座標。

 

參考資料:

l   “Our Sea of Islands,” The Contemporary Pacific 6 (1): 148-161, 1994.

l   “The Ocean in Us,” The Contemporary Pacific 10 (2): 392-410, 1998

l   ISSUE 52: Archipelago Futurism?「群島未來主義?」Jun 2022

 

概念構成

鄭文琦/策劃人

文化工作者,2017年發起「群島資料庫」計畫迄今,後者致力於梳理台灣與東南亞地區的共享歷史及其解殖作用。2020年與新加坡soft/WALL/studs共同籌劃「未來群島工作坊」。曾在高森信男策劃的《秘密南方:典藏作品中的冷戰視角與全球南方》中展出「文獻f:群島資料庫」(2020)。他所參與的合作計畫,《南方宇宙生存指南:遊記、未來書寫與殖民地》(第一年)則為2022年台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reators計畫創作/研發支持項目。亦擔任李慈湄《臺灣民謠的電子新聲》計劃研究員(2023)。

 

空間構成

吳其育/協同策劃人

工作與生活於台北。吳其育擅長透過影像與影像空間裝置進行創作,主要關注建構人類文明的技術物與物種、事物、環境所遺失且未能建立的連結,透過多重敘事的影像裝置表現亞洲複雜的地緣歷史,以及各群體間的依存關係。作品曾於國際性的藝術機構與影展展出,包括:TKG+、時代美術館、台北當代藝術館、台灣美術雙年展、上海雙年展、台北雙年展、EXiS影展、Arkipel影展。並於2017年獲得北京國際短片聯展(BISFF)華語競賽單元評審團特別獎。曾於2014至2015年間進駐荷蘭皇家藝術村(Rijksakademie)。

 

 

聯絡窗口:研究發展組 02-25957656 #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