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觀眾參與如何成為藝術的實踐?本期6月號專題即以「參與式藝術」為主,從藝術史的脈絡淺析參與式藝術的發展流變,實際考察孟加拉、印尼、台灣等地分享式藝術的現況及其自發性的社會實踐;並以李明維創作歷程為案例,論證參與式作品中的藝術性。特別企劃鎖定馬來西亞的藝術發展,蔡長璜以其豐富的史學研究和批判觀點,分析處政經動盪、殖民背景社會下,英屬馬來亞時期華人畫家的時代境遇,及馬來西亞當代藝術家的創作概況、行動策略。楊秀明(Beverly Yong)和黃雅君(Adeline Ooi)分析馬來西亞藝術脈絡中的錄像藝術,許芳慈經由馬華藝術家區秀詒的影像個展,探究「語言」作為政治手段的藝術實踐路徑。此外,展覽觀點聚焦海外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吳天章:別說再見」一展,以及館內兒藝中心「我想要做一個夢」策劃展,隨著八位參展藝術家對於夢的發想詮釋,讓讀者身歷原創的現場。同時,藉由「眾妙生鋒」展覽,藝評人曾長生從跨世代/領域/媒材/文化現代性的視角,談論華人東方美學新思維的可能趨向。
「藝術家特寫」單元,特別推介早於1985年即獲得本館「中華民國現代雕塑特展」大獎的徐揚聰,透過藝評人簡子傑梳理其創作軌跡,重新窺看橫跨現代雕塑、攝影和設計的當代創作能量。徐揚聰並在「書中美術館」挪用他1981年的攝影作品,發展2015年《沒水了》紙上新作;影像的力量傳遞的是藝術家深切的社會關懷。最後,針對X-site計畫《未知的質域》,分別以建築評論者王增榮對於空間已知/未知觀點的作品評述,輔以建築師邱裕文的創作角度出發,閱讀在可見的建築裝置之外,背後跨界的實驗歷程和挑戰。
目錄
特別企劃:馬來西亞藝術發展
- 006 試析英屬馬來亞時期華人畫家的遭遇|蔡長璜
- 014 當代馬來西亞藝術的範式人物與藝術家自主行動| 蔡長璜
- 023 語言與地域:馬來西亞藝術脈絡中的錄像藝術|黃雅君、楊秀明
- 033 倘若「語言是民族的靈魂」| 許芳慈
專題:參與式藝術
- 042 當「觀眾參與」成為藝術實踐:淺析「參與式藝術創作」的發展與流變| 鄭林佳
- 052 分享即參與:孟加拉、印尼、台灣自發性參與式藝術的現在進行式|鄭惠文
- 062 參與式,藝術性?李明維藝術計畫與參與式美學經驗|李佳玲
展覽觀點:海外與館內焦點
- 068 威年斯雙年展台灣館:詭秘的共時性 |陳莘
- 076 藝術家的紙上夢遊,給兒藝中心大小朋友的原創現場|李子勳、蔣韜、蔡海如、王建浩、白雙全、王德瑜、林小杯
- 085 東方美學新結構的跨文化現代性:從北美館的「眾妙生鋒──東方思維之情愫」談起|曾長生
藝術家特寫:徐揚聰
- 094 底層視角:徐揚聰的現代雕塑—攝影—發光體| 簡子傑
- 102 書中美術館:沒水了‧1981/2015年‧‧‧‧‧‧ |徐揚聰
X-site計畫:未知的質域
- 105 空間與它的未知|王增榮
- 112 立一道紙牆,在廣場|邱裕文
- 117 美術館短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