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活檔案II:1983-1994展覽資料庫

國際交流 - 圖片

 

關於「1983-1994展覽資料庫」

archives.tfam.museum

 

作為臺灣最早的現代藝術機構,臺北市立美術館自1983年以來的各類展覽、典藏、研究出版、以至於教育和行銷推廣活動等紀錄,不僅是瞭解這個機構的關鍵史料,更是臺灣現當代藝術進程的重要見證。在這樣的自覺下,北美館自2008年起開始將機構檔案進行數位化,並於2016年正式設立「文獻中心」(TFAM Archive),專責藝術檔案與館史數位資料庫的建置。2018年規劃「館史資料庫」(TFAM Archives)是以北美館為主體的藝術檔案資料庫系統,以「事件+物件」的概念建立架構,透過後設資料逐一建立事件與物件,進而使相關的事件與物件得以串連與整合。

 

「1983-1994展覽資料庫」是在「館史資料庫」的基礎上所策劃的主題網站。在1983-1994年間,展覽策劃的作業仍在手寫時代,攝影也是使用相機與底片的時期,經過長時間蒐集、掃描、整理及建檔,大量的資料仰賴人力翻找挖掘、辨識分析。因年代久遠及資料保存觀念不同,有許多資料與資訊已缺漏或佚失,仍然需要時間補充及考證,以逐步回溯與還原開館第一個十年的營運樣貌。透過主題網站期待能以過去的檔案資料作為基礎,未來繼續開創出新知與新的展覽模式,以及引領當代藝術新潮流與實務的新思維。

 

「1983-1994展覽資料庫」的檢索項目包括「關於我們」、「展覽類型」、「出版文獻」,以年代列表,範圍涵蓋展覽資訊、展場平面圖、作品資訊與圖檔、展場照片、文宣出版、語音導覽、新聞稿、媒體報導,以及教育活動的相關條目、圖像、照片與音檔等。本館提供民眾於電腦及手機上瀏覽參閱,有關語導音檔及《現代美術》期刊文章因授權尚無提供開放,歡迎民眾親至圖書文獻中心使用單機瀏覽。

 

配合「1983-1994展覽資料庫」即將於40週年北美館日開放公眾使用,本館也特別在圖書文獻中心推出文獻展「活檔案II:1983-1994展覽資料庫」,讓民眾可一睹美術館前十年豐富多元的原始機構檔案類型――包括公文合約、手稿會議紀錄、各類文宣出版品、照片影像檔、動態影音檔等――如何成為檔案,機構如何對自身進行研究、重新定位、分類與架構。10年來所辦理的665項展覽,如何藉由年表、圖表與數據分析,呈現本館走過營運摸索期,逐步實現成為「現當代美術館」的歷程。同時,我們也展出所精選具有代表性的珍藏展覽海報,包括臺灣早期重要藝術家聯展、資深藝術家個展、國際交流展、台北雙年展前身之新展望暨台北現代雙年展系列等;亦展呈精選青壯輩申請展與前衛與實驗系列展覽的請柬,不減當年的理想與熱情,持續創作的成果讓他們至今已成為台灣重要當代藝術家。此外,亦展呈當年手工整理的期刊剪報、幻燈片∕相簿∕錄音帶,連同早期的文書資料夾,共同分享本館對於文獻檔案的整理點滴、建置機構資料庫的甘苦,以及未來運用與活化館史的企圖與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