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2015 | 第二屆X-site計畫

首獎:
未知的質域 The Texture of Uncertainty

材料:複合紙材、墨、紡紗、杉木板、鋼材、鍍鋅鋼索
總面積:630平方公尺
尺寸:60.2m(W)x 26.8m(D) x 8m(H)

藝術家:共時書寫建築工作坊〈邱裕文X許偉倫〉

製作團隊:舒應雄、陳彥昇、任乙天、王文君、蔣馥聯、林佑丞、樓芃成、簡瑞穎、張瑜珍、董舒婷、王子維、趙婉妤

協力:築遠工程顧問有限公司、肯緒照明設計公司、中原大學建築系

 

※ 7/04〈六〉6:30~7:30pm因該作品內舉辦周六夜表演活動於5:00-07:30pm暫停參觀,待演出結束後恢復正常參觀,詳情見 最新消息

 

 

「X-site計畫」是臺北市立美術館結合建築(architecture)與活動(event),探討建築元素如何重塑「廣場公共性」的藝術實驗計畫,每年透過公開徵件與評審,遴選出一件首獎作品設置於本館館前廣場。今年計有31個團隊參加徵選,經過初審及複審之後產生2015年第二屆的首獎團隊。

 

2015年首獎作品《未知的質域》由「共時書寫建築工作坊」成員邱裕文、許偉倫兩位獲得。本作品從建築藝術家陳其寬先生的繪畫得到靈感,加上新生代建築人嚐試將歷史上對古城的想像,演變成一座介於物質與非物質間的會面場域,回應今年X-site的主題「會面點」〈Meeting Point〉。首獎團隊提出的材料感知與實驗方式,給予城市公共空間一項非常經驗。它透過紙牆和線纜的展開,以及人們視點與動態的移動,創造一個隨機而生的會面點;連續開展的群山,錯向並置的街道與廣場意像,層層疊疊出充滿詩意的經驗迷宮,看似巨大的存在,然而卻輕透飄浮。

 

《未知的質域》以240張紙,740公尺纜索,在面積達630平方公尺的範圍內,創造出代表山、城、室的139個空間意像,參觀者可在纜索構成的多重視點導引下,自由穿梭於如迷宮般的裝置中,並與未知的人事物相遇。

 

纜索連結的內部終點,是由五座不同隱喻的「城市遺址」結構體所組成, 它們一方面提供參觀者在參訪過程中的視覺引導;另外,也作為城市中未知事件的發生舞台。裝置的中心點是由結構體所圍起來的「小廣場」,除了可提供不定時的演出需求,緩丘般的造型,邀請參觀者佇留,可躺可坐,形成另一層內部地景。

 

可時而透過紙上的墨彩,感受山嵐樹影,時而穿越在斑剝老城的小徑中,與陌生的探索者擦身;時而可在城市的小廣場與群眾一同欣賞表演,也可以獨自轉身進入層層疊疊的房間內,深深地自我探尋。

 

本作品透過光影、空間、路徑、材料及人事的相遇,進行多層次互動,參觀者在真實與想像間,自我與群體間,體驗多樣且自由的會面經驗。

 

「共時書寫建築工作坊」透過溝通與整合,把《未知的質域》素材的製作與工法,帶進「工藝」精神,以呼應「X-site計畫」提倡創作的核心概念。在工藝表現過程中,建築工作坊與不同產業的核心知識進行合作,包括:樹火紙文化基金會的製紙經驗,恆儀發展實業對材料複合的技術,以及志堅工業的精密鋼構與膜構造的知識,最後由建築工作坊將之整合並轉化成此次作品的內涵。透過建築工作坊「創作」與「研究」並行的目標,並藉著「X-site計畫」強調跨領域結合的藝術實驗精神,希望能展現本土工藝的創新能力。

 

《未知的質域》也將於展覽期間,結合北美館星光夜〈週六夜〉包括:音樂、影像、戲劇、舞蹈等藝術形式表演,以激發作品中更多樣的未知面貌。

 

共時書寫建築工作坊〈邱裕文X許偉倫〉│ 團隊

共時書寫建築工作坊〈邱裕文X許偉倫〉│ 團隊

 

共時書寫建築工作坊 〈Synchronic Composing Architect〉
建築團隊成立於2010年,著重「研究」及「創作」並行。透過跨領域議題探討、媒材整合、系統建立、材料組構等操作,尋求與土地、業主以及創作者間的集體創作經驗與空間成果。

 

邱裕文〈 Chiu, Yu-Wen〉
1976年生,畢業於中原大學建築系學士,台灣科技大學建築碩士,研究建築構法;美國康乃爾大學建築設計碩士,研究建築理論。美國註冊建築師( AIA, New York Chapter),台灣註冊建築師。2010年起任教於私立中原大學。曾任職於美國Cesar Pelli建築師事務所及忠泰建設建築設計部門。目前任職於大衡聯合建築師事務所及擔任「共時書寫建築工作坊」負責人。

 

許偉倫〈 Hsu, Wei-Lun〉
1987年生,畢業於國立台灣戲曲學院〈國光藝校〉劇場藝術學系副學士;中原大學建築系學士。目前任職於「共時書寫建築工作坊」負責人以及獨立藝術創作人。2014【Continue deposit 延•存】-Space coexist in border relations空間藝術創作、2014【瀨戶內海國際藝術祭 -台灣Bridge House】專案助理、2010【高雄市夜合客家文化藝術季】夜合裝置藝術大賞亞軍、2007-2008藝術創意新銳展【CREATING THEATRE 發現劇場】邀請展、2007【第十一屆布拉格劇場設計四年展–國際學生設計館暨劇場藝術節】獲選台灣參展作品。

 

 

指導單位:臺北市文化局
贊助:忠泰建設股份有限公司、璞園開發股份有限公司、德林建設機構、王克誠建築師事務所
感謝:樹火紀念紙文化基金會、志堅工業有限公司、恆儀發展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請繼續點選
2015第二屆X-site計畫七組入圍團隊│解放空間的7種想像

  • 第二名 | R-Studio | 桌伙
    藝術家:R-Studio 製作團隊: 薛丞倫、方冠穎、陳葳、謝昕玫、陳璽兆、羅仕勳、蔡翰寧、曾筱雲、董睿瀅、李健功、郭俊辰、黃韋智、呂威穎、鍾靜誼、鍾良錚、陳育崧、莊顏、黃彥璋、林君怡、俞思安、郭耕杖   桌伙 辦桌 / 藝術 / 建築 辦桌作為概念性材料,藝術為創作媒介,建築為想法與創作的最終載體,滿足城市人民對於交會的積極願望。以設計手段翻轉辦桌的組成物件為構造織架,賦予彈性空間承載藝術活動的可能性,同時藉由置入庶民性格的建築裝置於公共廣場,對北美館館體的精英文化性格做出具當代批判性的回應。 辦桌 x 建築 臨時性:X-site 計劃追求的是在特定展期,...
  • 第三名 | Rain Wu & Bobby Petersen | 生存的要素
    藝術家:Rain Wu & Bobby Petersen 製作團隊: 吳雅筑、巴比 彼德森(Bobby Petersen)、湯姆 郭特立耶(Tom Gottelier)   生存的要素   理念: 建築學發展與時俱進,從原始時代以避難為居的庇護所,文藝復興時代開始注重實用與美感,工業革命時代功能性則成為主導建築美學的指標,到了現代講求大量生產製造,演化過程中建築元素的結構也逐漸成型。但建築的元素自發展以來,除了受經濟、文化及美學的影響外,並沒有根本性的改變。我們其實在新與舊的建築元素中不斷反覆組合拼裝,我們應該要從中重新檢視我們所認知的建築到底是什麼...
  • 入圍 | MM.H | 甚麼風把你吹來?
    藝術家:MM.H 製作團隊: Michèle ORLIAC, Miquel BATLLE, 林光浩, Jérôme LANCHE, 郭思彤, 劉奕麟   甚麼風把你吹來? 不測風雨,不期而遇 風雨讓我們萍水相逢又各自天涯,將我們在城市中的漫步地圖重新洗牌,在規畫好的路途中穿插奇遇的景點。不按牌理出牌的風雨,為我們乏善可陳的生活路線注入意想不到的詩意。 稻浪 風,是一股讓窗門四分五裂,讓樹木連根拔起;呼嘯中捲起遍地輕巧,翻飛滿天依靠的無情力量。是這個看不見卻無法抗拒的神秘人物,將導演鴻鴻「人間喜劇」中的仲介角色吹來晃去,從奇異的...
  • 入圍 | 大林工作室 | 限制。開放
    藝術家:大林工作室 製作團隊:林佩蓉   限制。開放 我從另一個城市而來,在車站搭乘通聯車,經過一連串的空間(風景)到達這裡,與你會面。這種時間空間的轉換過程,架構了會面的珍貴性。 有沒有一種空間,描繪出這種從兩端,穿過一切實體與時間的流逝,與人實際面對面的過程? 交錯的倒弧線空間是一種看似開放,實則限制的空間。在完全的交錯倒弧線空間裡,彼此相鄰的兩人完全不會遇到彼此。唯有當其中一個弧被拿掉,留白的空間產生,本來不會會面的兩人,就會在此相遇會面。抽象地使用空間演繹出一種狀態,而這狀態是由過程來架構。 基地上,單元再發展擴張構成了場域,疏密間,數個會面點產生。單元倒置成了...
  • 入圍 | 夾層工作室 | 寶特天棚
    藝術家:夾層工作室 製作團隊: 黃若珣、江京諭、吳卓昊、詹季凡、Ciurea Ioana、周雙慶、潘則宇、鄭傑恪、劉官豪、李佳樺   寶特天棚 信仰一直以來在台灣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從宗教性質的媽祖遶境、聖誕晚會到興趣性質的音樂祭、路跑,無不吸引大量的民眾參與。寶特天棚[Bottle Temple] 以此為出發點,希望藉由巨型的回收再製寶特瓶磚構築成屬於臺北市民新的信仰中心、都市的會面點。 對稱的正立面、大跨距的天棚以及由北美館大廳即可見到之巨型柱列,伴隨著北美館原有之向上階梯,都暗示此空間的神聖性。使用可回收再利用的寶特瓶壓縮成兩種尺寸的寶特瓶磚,於展覽後可全面回收,將...
  • 入圍 | 洪士堯建築師事務所+引埠設計+江佩弦 | 雙面牆
    藝術家:洪士堯建築師事務所+引埠設計+江佩弦 製作團隊: 洪士堯、林泓宇、趙柏聿、江佩弦   雙面牆 為使藝術融入市民生活之中,美術館應與城市空間緊密共生,在日常生活中提供美學養分,點滴提昇市民美學素養,進一步建構城市藝術水準。然而台北市立美術館位於市區邊緣,與圓山相望卻背對整個城市,造成這座美術館在居民的日常生活中缺席。 網路紀元到來,當代創作與你我的生活有更直接的對話,美術館應該回應時代的改變,應以更活潑、主動的方式走向人群。與此同時,美術館作為介於藝術行為與群眾之間的載體,更應主動引起人們對於藝術的好奇心。 因此,我們將邀請這座美術館與城市裡的居民,來一場耐人尋味的...
  • 入圍 | 無有‧不二 | 相遇之舟
    藝術家:無有‧不二 製作團隊: 劉冠宏、王治國、黃哲威、葉羿囷、許晉耀、蕭兆翔   相遇之舟 在臺灣,無論喜或喪、選舉、中元普渡、大小慶典,人們都會與街坊鄰居,在大街小巷裡就地搭起棚架,掛起藍白紅色的帆布、擺出紅色鐵圓桌、塑膠椅,搭配著燈光十足的野外戲舞台,大家彼此寒喧,聊聊近況,說說小事。辦桌成為台灣人傳統會面、聯絡感情的地方。 而一座座臨時的棚架,不斷拆解,不斷組裝,如同那艘船,促使我們相聚,也提醒我們分離。棚架的堆疊,乘載了喜怒哀樂,重複了分分合合,替生命譜下樂章,為空間填補了故事。 在北美館前廣場,我們立起一座座棚架,使人們相聚會面;用堆疊的手法,使活動串連。鐵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