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知識講堂

 

導演觀點:藝術家與影音紀錄 專題演講

藝術家的影像紀錄於視覺藝術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位置,不同於傳統紀錄片所關注的論題和創作模式,以藝術家為主題的紀錄片,拓展了電影與藝術彼此之間限定的框架,建構影像藝術脈絡的另類可能性。透過藝術家的田野訪查與口述歷史的紀實,不僅保留珍貴的第一手影像資料,更閱讀作品之外的生命與思考歷程。

因應本館即將啟動的藝術家影片編導製作和相關口訪紀錄規劃,特別邀請台灣獨立製片及藝術紀錄片的先驅-黃明川,以其從事藝術記錄20多年的實務經驗,與民眾分享有關藝術影音資料檔案建置的重要性、藝術紀錄片從企劃至完成的攝製歷程,以及箇中影像美學等多元觀點。黃明川導演自1992年開始即有系統地追蹤、記錄和蒐集藝術家影音檔案,長期聚焦於當代藝術人文紀錄片的拍攝和策劃,完成了《解放前衛》、《一百位臺灣詩人的影音計畫》、《裝置藝術十年》、《台灣數位藝術新浪潮》、《一個女藝術家之死》等紀錄片,累積豐富可觀的藝術家身影與台灣當代藝術的時代視野。

 

黃明川(導演、黃明川電影視訊有限公司負責人)
時間:2015/04/19(星期日)14:30-16:30
地點:本館地下樓 圖書室視聽空間
免預約報名,自由入座。公務人員學習認證,免票

 

講者簡介

黃明川

導演,1985年開始以紀錄片為職志,1995年於台北成立「黃明川電影視訊有限公司」。曾任國藝會董事、國家電影資料館電影基金會董事及顧問、台新藝術視覺藝術獎國際決選團主席、公共電視基金會董事、2008年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評審主席,2008年至2010年擔任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2011年起自製新紀錄長片系列:《辛辣國族》、《一個女藝術家之死》、《櫻之聲》等,2014年為其出生地嘉義市建立了亞洲第一個「國際藝術紀錄片影展」。

 

藝術作品與著作權 專題演講

由美術館主辦的展覽,期間所拍攝作為宣傳或紀錄使用的展場或作品照片,在展覽結束後,這些圖片美術館還能繼續使用嗎?針對館方的典藏品,並非每件作品均擁有著作權或授權,若是印製專書、海報販售時,是否侵犯著作權法?

屬政府單位的美術館和藝術家、展覽、作品間關係密切,其有關藝術作品的著作權授權、出版及衍生品等,涉及諸多專業的法律問題,本演講將邀請具有40年著作權專業經驗之蕭雄淋律師,針對著作權法的基本觀念、職務上創作之藝術作品的著作權及其歸屬等相關內容,提供實務案例分享及諮詢。

 

講者:蕭雄淋 律師 (北辰著作權事務所所長)
時間:2014/10/29(星期三)14:30-16:30
地點:本館地下樓 圖書室視聽空間
免預約報名,自由入座。公務人員學習認證,免票

 

講者簡介

蕭雄淋律師

954年出生,北辰著作權事務所之創立人暨主持律師,國立台北大學法律系博碩士班兼任副教授,是台灣著名著作權專業律師;曾以內政部法律顧問身分參與多次台美著作權談判,參與著作權法修正工作,並為行政院新聞局錄影法、衛星傳播法起草委員、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中書西譯諮詢委員、經濟部智慧財產局著作權修正諮詢委員會委員、著作權審議及調解委員會委員、教育部法律諮詢委員會委員、南華大學出版研究所兼任副教授、台灣法學會及全國律師聯合會智慧財產權委員會主任委員等。

 

未褪色的金碧輝煌:緬甸的音樂流動生命 專題演講

充滿濃厚宗教色彩的緬甸,其音樂文化和中國、印度有何連結影響?它背後所蘊涵的情感價值及再現的社會機制是什麼?

甫獲中研院頒贈「年輕學者著作獎」的民族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呂心純,從小在中和緬華社區長大,自1998年起,幾乎每年前往緬甸居住生活,學習當地的語言、樂器,以理解緬甸音樂的創作概念及它形塑的游移文化。配合6月號《現代美術季刊》的緬甸企劃專題,本館特別邀請專擅民族音樂學、離散研究、全球化、音景和現代性的呂副研究員,針對其長期探究的緬甸傳統音樂的當代現象,及其實踐的音樂民族誌 (musical ethnography)書寫,引領大家進入緬甸流動的音樂生命。

呂心純滲入常民生活的田野研究,特別有感於弱裔族群在主流文化強勢壓迫下的音樂活動,強調音樂對於整體文化建構與多重認同塑造的重大意義;透過「人」和「聲音」的凝聚,解析背後蘊含的價值信念,並融合視覺、聽覺的感官經驗,提供貼近他文化的多元視點。

 

講者:呂心純 (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時間:2014/07/31(星期四)15:00-17:00
地點:本館地下樓 圖書室視聽空間
免預約報名,自由入座。公務人員學習認證,免票

 

講者簡介

呂心純

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副研究員、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民族音樂學博士、美國北伊利諾州立大學緬甸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曾任台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及台南藝術大學民族音樂學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

主要的學術研究區域為緬甸╱東南亞、亞太與台灣,過去探討對象側重在緬甸本土、亞太地區(台灣與美國西岸)、以及美國中部不同緬甸離散社群的音樂活動,包括這些地區的緬甸人╱緬甸華人╱其他緬甸族群;近來筆者的研究對象也涉及亞太地區其他東南亞移民,特別是亞裔美國人社群。

 

達文西與精神分析 專題演講

達文西的筆記中,除了為數眾多不為世人完全瞭解的記載,僅有一條關於自己童年的回憶。佛洛伊德據此探討了這位天才的創作心理、行為, 乃至作品當中的構圖;但藝術史家,例如:E. Gombrich; M. Schapiro 等人,對於佛洛伊德的引據,提出錯誤的指證,但也承認佛洛伊德提出的 問題值得探討。以精神分析的方式探討藝術家的心理,與藝術史家探討藝術作品的價值與成因,是否能能夠激盪出兩個領域之間有意義的對話呢?

 

講者:楊明敏 醫師
時間:2014/07/10(星期四)15:00-17:00
地點:本館地下樓 圖書室視聽空間
免預約報名,自由入座。公務人員學習認證,免票

 

講者簡介

楊明敏

精神科專科醫師、台灣精神分析學會會員;國立清華大學歷史學碩士、法國第七大學精神病理與精神分析博士。著有《克萊恩觀點下的男性特 質》;譯有《佛洛伊德與女性》、《論女性:女同性戀案例的心理成因及其他》、《愛是完美的犯罪》、《童年治療》、《現實的困擾》以及《當 影子成形時》等書。

 

佛教造像藝術 專題演講

搭配「藏地轉行-劉肇興個展」(2014/05/31 - 2014/07/2),本館知識講堂系列邀請中華佛教居士會教育主任委員鄭淨元先生以「佛教造像 藝術」為題發表專題演講。他將以藏傳佛教—紅教古典寧瑪巴派之傳承為演講內容外,透過不同法像之含意的分析,與聽眾分享佛教的造像 藝術之美,同時傳遞佛法中的真理。

 

講者:鄭淨元 先生
時間:2014/06/26(星期四)15:00-17:00
地點:本館地下樓 圖書室視聽空間
免預約報名,自由入座。公務人員學習認證,免票

 

講者簡介

鄭淨元
中華佛教居士會教育主任委員、中華佛教居士會佛學院院長、白聖佛學院佛教研究所博士生、國立台灣藝術大學造形研究所

 

藝術原境:台灣原住民族的「創意人類學 專題演講

木雕、編織、豐年祭、小米酒,我們對於原住民文化和藝術了解多少?其間又存在多少刻版印象和想像?配合本館三月底的「山上的風很香- 遇見伊誕的紋砌刻畫」申請展,特別邀請多年專研於人類學和博物館所領域的學者王嵩山教授,與觀眾一同探究當代原住民社會生活中的藝術表現 ,深入賞析台灣原住民族的傳統文化、日常生活,及其呈現於視覺造型或表演藝術裡的美學經驗,引領觀者重新透過嶄新的觀點,閱讀不同族群類 型間的藝術形式、特色和價值。同時,更進一步審思去脈絡化的原住民族藝術,在面對博物館/美術館和策展人的新文化機制中,如何運作與呈顯 自身多元的創造力,開展當代藝術的獨特樣貌。
 

講者:王嵩山(人類學、博物館學者)
時間:2014 /03/27,15: 00-17: 00
地點:地下樓 圖書室視聽空間
免預約報名,自由入座。公務人員學習認證,免票


講者簡介

王嵩山
逢甲大學歷史與文物研究所教授、亞太博物館學與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兼任教授;曾任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文化資源學院院 長暨博物館學研究所所長、東海大學美術研究所兼任教授、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人類學組民族學門負責人。

 

印象派與時尚 專題演講

美國芝加哥美術館資深策展人葛洛麗雅.葛萊姆(Gloria Groom),甫結束2013年6月26日至9月22日與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巴黎奧賽美術館共 同籌劃的「印象派、時尚、現代感」展覽後,即將於3月初蒞臨本館,與大家分享「印象派與時尚」專題演講。葛洛麗雅專擅19世紀歐洲繪畫與雕 塑,尤其針對印象派與後印象派時期的藝術史研究,其近期再現竇加(Edgar Degas)、馬內(Edouard Manet)、莫內(Claude Monet)等作品中 的人物服裝與時代品味,開創了繪畫、時尚和現代性主題結合的嶄新思考,也進一步擴展時尚設計與藝術交匯的展覽形式,映射出歷史脈絡下服飾 、階級和經濟互為影響的時代風貌。
 

講者:葛洛麗雅.葛萊姆(美國芝加哥美術館資深策展人)
時間:2014/03/07,15: 00-17: 00
地點:地下樓 圖書室視聽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