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年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公布策展人及展名「鬱卒的平面」
藝術家李亦凡以遊戲引擎探問媒介如何感知世界
臺北市立美術館主辦之2026年「第61屆威尼斯國際美術雙年展」台灣館,代表參展藝術家李亦凡偕同北美館團隊於今日正式公布,邀請現任美國丹佛藝術博物館(Denver Art Museum)現代與當代拉丁美洲藝術部門主任哈法艾爾・馮希卡(Raphael Fonseca)擔任本屆台灣館策展人。作為來自巴西、活躍於國際藝壇的新世代策展人,馮希卡將與同世代的藝術家李亦凡展開一場跨地域、跨文化的對話,回應資訊與影像爆炸的時代處境,思考人類與科技之間錯綜的連結與辯證,展現臺灣當代藝術在全球數位語境中的共鳴,並探討個體如何憑藉一己之力參與、理解與建構自身所處的世界。
馮希卡於巴西里約熱內盧州立大學(UERJ)取得藝術史與藝術評論博士學位,近年在國際策展實踐備受矚目,橫跨南美、歐洲與亞洲,並連續兩年(2023、2024)入選《ArtReview》「全球百大最具影響力的當代藝術人物」。他於2025年擔任第14屆第14屆南方共同市場雙年展(Mercosul Biennial)總策展人,與李亦凡初次展開合作並建立對話基礎。馮希卡擅以幽默荒誕的策展語彙構築展覽現場,將其視為一場集會與舞台,融入大眾文化熟知的意象,引發觀眾對當代處境的思辨,而這樣的策展語境,與李亦凡作品中結合黑色幽默與戲劇化敘事相互呼應。
馮希卡長期聚焦「全球南方」(Global South)藝術家的創作實踐,探討當代藝術於跨地域脈絡下所蘊含的文化與政治能量,並思考不同語境並置能如何激發觀眾對當代議題的反思,擅以開放且多元的視野拓展跨國對話的可能性。北美館駱麗真館長表示:「憑藉策展人活躍的國際策展經驗與獨特視角,期待本屆台灣館能開闢新世代所關注的當代對話取徑,並以南方視點開啟對影像、科技與人類存在的共同思索。 」
公布展覽命題:鬱卒的平面(Screen Melancholy)
與此同時,北美館首度公布本屆台灣館展覽命題,將以「鬱卒的平面」為名,展名以藝術史上常被引用的母題「鬱卒(Melancholy)」為切入,揭示李亦凡回應當下數位環境中,人在面對數位軟體所制約和形塑的世界時,因感知的扁平化而產生出焦慮與鬱悶。展覽將延續李亦凡對影像生成技術與即興敘事的探究,以其獨具個人特色的創作手法,挑戰我們慣常的觀看模式。面對資訊過剩且不斷流動的時代,他提出對感知、主觀意識以及人類如何在未來表達自我的思考。生命短暫,知識無涯,當我們無法以理性或檔案學的方式全然理解一切,或許只剩下「鬱卒」能回應當下的狀態。
正在荷蘭Rijksakademie(皇家視覺藝術學院)駐村的李亦凡,數次往返威尼斯普里奇歐尼宮(Palazzo delle Prigioni,簡稱普宮)場勘,作品靈感來源之一是普宮的建築本體,預期創造一個類似迷宮般的虛實環境,一件將於中央大廳展出的因地制宜錄像作品。搭配數件誇大的人體雕塑,以不同角度的肢體部位錯落在普宮的房間與廊道,觸發觀者對物質碎片化的反思。
馮希卡表示:「李亦凡的創作持續探索藝術家與媒介(或軟體工具)之間的關係,從繪畫、電影、動畫一路追溯至今日AI生成影像的思考,揭開對當代影像生產的關注,再由詼諧荒誕的手法,批判性地回應影像生成工具的演變,以及影像政治的形成,期待本屆作品能引發人們的知覺經驗,改變理解世界的方式。」
藝術家與軟體之間的殊死戰
自2019年以來,李亦凡持續以遊戲引擎、實時影像及動態建模系統開發專屬的影像生成工具,藉此思考遊戲中時間與空間的奇異凝滯,探究技術中介與敘事建構之間的關係。例如首度嘗試以即時3D運算軟體「Unreal Engine」(虛幻引擎)進行創作的作品《important_message.mp4》(2019-2020);或是透過動態捕捉(Motion capture)人物肢體動作的作品《Rewiring》(2020),探討數位時代人類如何控制虛擬的數位身體,並探索控制技術所延伸的情慾狂想。
他長期關注網路世界資訊的混雜與過度流動,以及其對身體與心理造成的騷動,組構出跳躍的敘事技巧與演說式腳本,如作品《不好意思‧‧‧請問一下這個怎麼打開(howdoyouturnthison)》(2021),巧妙地操控扭動的自身人偶,以第一人稱呢喃自語的討論人與科技的陰謀論;作品《難忘的形狀(What Is Your Favorite Primitive)》(2023),以一場諷刺性的科技發表會為形式,反思影像如何重塑溝通方式,試想影像技術是否終有一天能投射出尚未實現的「整體性」,進而建構一種全新的生存狀態。
李亦凡曾說:「我將創作過程形容為一場「藝術家與軟體之間的殊死戰」——在疲憊、拉扯與碰撞的抗衡中,敘事緩緩生成。在當代影像的生產中,創作者無可避免地依賴各式各樣的軟體工具;它們有的開源自由,有的極度商業。每一種選擇都代表著不同的表達可能性,同時也隱含著各自的侷限與控制。我在這些體系之間遊走,試圖理解創作者與當代工具之間那種微妙的依存與抵抗關係。透過這樣的過程,我試圖從這些影像生產技術出發,去思考人與科技媒介之間的狀態。」
李亦凡透過類似數位操偶的方式——模仿各種線上教學影片的語氣展開敘事,不僅質疑自身,亦向觀眾拋出關於人類知識的多元面向,流露出對當下與未來的悲觀情緒。隨著影像場景的轉換,劇場背景不斷變化,資訊量層層堆疊,形成一種百科全書式的觀看經驗:既展現了人類對世界浩瀚無垠的掌控欲和好奇心,同時也凸顯了我們理解世界的局限性,並最終回歸一個核心提問——究竟,何謂「人」?
「第61屆威尼斯國際美術雙年展」台灣館將呈現一件式影像裝置,李亦凡以其擅長的「教學頻道」形式進行獨角演出,檢視當代影像生產工具以「軟體即服務」(Software as a Service)的運行模式,探討人類如何透過「特定媒介」感知世界,思考這樣的模式如何改變使用者對影像再現本質的理解,並延伸至今日不可忽視的AI生成影像話題,讓媒介本身成為一個不斷反思、轉譯與轉化的場域。
附件
關於藝術家
李亦凡(1989-)生於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碩士,曾榮獲2024第8屆洪建全基金會「銅鐘藝術賞」、2024第46屆「金穗大獎」、2022第20屆「台新藝術獎」視覺藝術獎項與2020「高雄獎」。曾在日本、歐洲擔任駐村藝術家,並在國立臺灣美術館、臺南市美術館、法國、西班牙、比利時等地展覽,如2025年第14屆南方共同市場雙年展(14th Mercosul Biennial)與法國里昂維勒班當代藝術中心(IAC)「Last Warning」個展、2024年日本東京NTT InterCommunication Center(ICC)的一年展「非常迫近的遙遠」與美國紐約雕塑中心(SculptureCenter)「小世界影院」等國際展覽,以及2023台北雙年展「小世界」、2021 亞洲雙年展「未至之城」、2020台灣美術雙年展「禽獸不如」等重要國內展覽。藉由雕塑、繪畫、影像投影以及科技遊戲引擎等方式創作,利用獨白方式探討人性以及科技之間的關係,亦經常藉作品表現創作過程中故事、生活與媒材互相交織的維度。
關於策展人
哈法艾爾・馮希卡(Raphael Fonseca)生於巴西里約熱內盧,現居美國丹佛。他自2021年起任職於丹佛美術館,身兼策展人以及現代與當代拉丁美洲藝術部門主管。擁有巴西里約熱內盧州立大學(UERJ)藝術史與批評博士學位。他是2025年「第14屆南方共同市場雙年展」(14th Mercosul Biennial)的首席策展人。2023年與2024年,《ArtReview》雜誌將他列入全球視覺藝術領域最具影響力的100人之中。 他代表性的展覽策劃包括:《火力全開:巴西1980年代的視覺藝術》(巴西銀行文化中心,里約熱內盧、巴西利亞、聖保羅、米納斯吉拉斯,2024-2025);《桑德拉・巴斯克斯・德・拉・霍拉:覺醒的火山》(丹佛美術館,美國,2024);《誰講故事就加尾巴》(丹佛美術館,美國,2022);《疲憊舌頭的沉默》(Framer Framed,阿姆斯特丹,荷蘭,2022)以及《失物招領》(ICA,新加坡,2019)。
檔案下載
2026年「第61屆威尼斯國際美術雙年展」台灣館公布展名「鬱卒的平面」|新聞稿.pdf
2026年「第61屆威尼斯國際美術雙年展」台灣館公布展名「鬱卒的平面」|新聞稿.docx
2026年「第61屆威尼斯國際美術雙年展」台灣館公布展名「鬱卒的平面」|新聞稿.odt
媒體圖說.pdf
媒體圖說.docx
媒體圖說.od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