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享譽國際的日籍藝術家塩田千春長年以柏林作為生活與創作的基地,2000 年左右陸續發表了黑線編織病床並結合表演的《睡著的時候》(During Sleep),以及長達13 米的洋裝組成的空間裝置《皮膚的記憶》(Memory of Skin)系列作品,開始受到多方矚目,其後更獲選為2015 年第56 屆威尼斯雙年展日本館的代表藝術家,當時展出的《手中的鑰匙》(The Key in the Hand)無疑是她長留人心的代表作。
臺北市立美術館很榮幸能在2021 年與日本東京森美術館(Mori Art Museum)合作舉辦「塩田千春:顫動的靈魂」展覽,讓身處在台灣的觀眾能有機會親身參與她的沉浸式空間裝置作品。在這個由森美術館館長片岡真實女士策劃的展覽中,同時有著塩田整體創作過程不同轉換階段的整理與回顧,包含了雕塑、行為表演的錄像及攝影、素描與舞台設計及其相關圖稿等等,展場規劃上以多件氣勢浩蕩的大型空間裝置來作為空間節點,讓觀眾隨著百餘件展出作品較全面的領略藝術家25 年來的創作歷程。
塩田千春的早期作品由對生與死的認知和表達出發,從而延伸到對於存在、身分認同以及由此所推延的層層界線的思索與轉喻,兼具個人性與普世性,作品常以物質所有的意義來替代言說,如:床、窗框、鞋、行李箱等物件,並傳達物件與其擁有者的連結,即使不相識,從物的故事彷彿可以窺見故事中的主人。塩田固定使用紅、黑、白三種織線層疊密麻地纏繞物件與空間,線是關係、線是連結,她用線陳述人世間關聯的複雜性,甚至是個人小宇宙與大宇宙能量的複雜連結,讓觀眾走在繁密的網狀空間中像是能感覺到自己走進錯綜複雜的記憶、生命網絡裡,而藝術家預期著作品能留在觀賞者的記憶中,由此可見塩田千春透過作品除了表達難以計數的連結外,也藉此與更多個人乃至大世界建立關係。
塩田曾經提過:「每次不同的空間對我來說都是新的嘗試。雖然作品使用的材料都相同,但不同的場所,有不同的氛圍,所以每一次藝術裝置在各自的場所中,都是僅此一次的存在。」從場地勘查開始,她為臺北市立美術館的展場獨特性量身打造屬於本館僅此一次的呈現樣貌,落地窗迴廊裡《去向何方?》(Where are we going?)的白船得以沐浴在自然光的變化中,《不確定的旅程》(Uncertain Journey)密密紮紮的紅毛線織纏在挑高7 米的1B 展間裡,觀眾被鋪天蓋地的紅線及其光影緊緊包圍,不同的空間特性為每件作品帶來不同的迷人細節。
本館作為此次塩田千春亞洲巡迴展的重要一站,在全球新冠肺炎流行的時空裡,國際間的藝文活動籌辦相當不易,展覽能夠順利舉辦除了要感謝藝術家、策展人及森美術館積極參與規劃,更要感謝台北駐日經濟文化代表處及駐德國台北代表處在領務上的協助,還有塩田千春工作室(Atelier Chiharu Shiota)人員的技術支援,以及贊助單位Alcantara S.p.A. 與Kenji Taki Gallery 在物料及人員照顧上的支持,最後,也感謝美術館團隊與在臺灣所有參與協助這個展覽的單位與個人。
臺北市立美術館館長 王俊傑
死= 生之探源—— 塩田千春的宇宙觀/片岡真實
創作歷程/圖版
舞台設計作品
與塩田千春的對談/訪問者:安德莉亞· 雅恩
展品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