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文
建築作為藝術的一種形式,反映豐富的歷史、文化和美學價值。臺北市立美術館自開館以來,即持續辦理經典建築展覽,呈現多樣的建築思潮與社會實踐。此際推出「摩登生活:臺灣建築1949–1983」特別獻給大眾,展出在地研究的臺灣現代建築史,也試圖將建築與藝術文化並置於同一關照的視野中。
本館為促成「摩登生活:臺灣建築1949–1983」展出, 以2022年「現代與非現代」、2023 年「傳統與非傳統」兩場建築論壇作為前導鋪陳。本展特邀請吳光庭、王俊雄、王增榮三位學者進行研究策劃,將他們長期的臺灣現代建築歷史研究帶入。展覽關注二戰結束後的臺灣, 於1949 至1983年間充滿變革、挑戰與希望的時期,社會面臨文化交融、經濟成長,而大破大立的歷程。建築上,則以各類型的工程建設為始,亦多政治的折衝與意識形態的調整,直至臺灣第一個公立現代美術館――臺北市立美術館的落成,設為展覽時間軸上的斷點。
展覽刻意聚焦觀眾容易親近的生活面向,將臺灣現代建築發展以三十二個建築案例呈現,依建築面貌與社會背景變遷歸納於美援、中國復古、中國現代、在地現代、非典型與新生活等六個子題。展場中除模型、手繪圖面外,亦穿插藝術作品、家具,援引建築師訪談、資料影像;並承蒙協力單位支持,完成一系列建築攝影紀錄,也帶入大量的窗景,加強建築展的「臨場感」。展覽不僅是對現代建築的關懷,也是臺灣文化發展的故事集,透過多樣的媒介與景觀編排,觸發觀眾對於生活願景的回望。
「現代建築」在臺灣社會潮浪中,由前輩建築師們創作出來。從前輩們的訪談中,我們學習到好的建築必須是人親、土親,自文化中汲取養分,謙虛而踏實地回應問題,才造就每一案例的獨特性。前輩建築師們渴求現代的同時, 以膽識與知能具體實踐了「現代建築」。此次展覽,本館除了和國立臺灣博物館進行館際合作外,要特別感謝八所大學的建築系師生製作經典案例模型,以及十餘位老師們撰述深入淺出的文字,這些對臺灣建築的致敬和傳承,均使我們獲益良多。
本展將「建築」視為「文化實體」,展現與社會、藝術、生活的密切互動,盼彰顯建築的豐厚內涵,也更宏觀地去思考當今的公民社會景觀。期盼展覽專輯不僅僅是一部臺灣現代建築選,也盡可能記錄展覽所提供的視角與連結,向參與這個時代的建築師、藝術家與各界賢達致上誠摯感謝。
王俊傑
臺北市立美術館館長
序文
王俊傑/臺北市立美術館館長
導言
吳光庭、王俊雄、王增榮
序曲
臺灣銀行高雄分行.姜阿新洋樓
美援
成功大學總圖書館( 今未來館).臺灣大學農業陳列館
中國復古
前國立臺灣科學館(今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臺北當代工藝設計分館).圓山大飯店二期
中國現代
王大閎.東海大學.國父紀念館.高雄市文化中心
在地現代
建築教育
天主教碧岳神學院.臺南神學院頌音堂.三信家商波浪大樓.臺北醫學大學教學大樓、實驗大樓和形態學大樓.景美女中圖書館.清華大學體育館( 今桌球館).洛韶山莊.中央研究院美國研究中心(今歐美研究所圖書館).鳳山區農會肉品市場.曾文青年活動中心.臺北市立美術館
非典型
聖十字架天主堂.公東高工聖堂大樓.行天宮北投分宮.指南宮凌霄寶殿.聖心女中
新生活
中興新村.中興新村職務宿舍.南機場公寓.民生社區.嘉新大樓.萬年商業大樓.林肯大廈
大事記 1945–1983
附錄
建築師簡介.研究策劃.感謝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