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建築論壇】傳統與非傳統:二戰後至當代 論壇EventKind

         △ 本活動採網路報名,2023年 3月 1日(星期三)上午10:00起開放報名(已額滿,現場開放候位)

 


論壇簡介

 

臺北市立美術館長期關注建築藝術,開館以來曾舉辦「科比意建築展」、「建築之境:路易.康」等等代表性建築大展,2014年更創辦當代建築與跨領域藝術共構的實驗平臺「X-site計畫」,以及2018年在美術館南側運營「王大閎建築劇場」。2021年啟動的「北美館藝術園區」起造工程,從思量美術館所在的地點、地方與地域空間,又再次回到二戰前後的城市治理、建築發展背後千絲萬縷的歷史情境的相關研討。

 

與此同時,本館展開之「二戰後至1980年代的臺灣建築」專題研究,並於2022年舉辦的「現代與非現代」臺灣戰後建築論壇,即在探討二戰後臺灣現代性經驗的獨特性和複雜的歷史,相關研究成果已陸續刊載於《現代美術學報》、《現代美術》季刊。今年本館在此基礎之上,與《現代美術學報》編輯委員、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吳光庭教授合作,共同籌備推動此次論壇,邀集建築專業領域之代表性專家學者齊聚一堂,並籌組了「傳統與非傳統」臺灣戰後建築論壇的核心議題。

 

北美館的所在,便是一個典型的實例。鄰近的圓山飯店雖然是傳統宮殿式建築的外型,內裡卻是鋼筋混凝土的現代媒材建造,而北美館此種現代主義式的館舍,卻在內涵挪用了傳統四合院與斗拱結構的意象與元素。因此,「現代」與「傳統」似乎不純然二元對立,不再是線性時間軸的兩端,而可並存、融匯於同一時空。同時,「傳統」也不是靜滯與固著不變的狀態,反而不斷地被吸納進「現代」乃至當代。「傳統作為一種創新」攪動著「現代」與「非現代」互為參照的座標系,進而構成思維上的多重象限。

 

諸如,自戰後至20世紀末,隨著材料應用技術的推進,臺灣各地出現前所未見的多元嘗試,材料、構法與工具技術的轉變,應用於臺灣戰後至當代設計實踐中。戰後新的學習型態,特別是以歐美為背景的激進實驗,改變了建築教育,試圖顛覆過去的建築學科和傳統假設。理論是批判論證和立場判別的基礎,傳統上批判的目的,是為了護衛真理或揭示作品中的真實或本質。如今進行臺灣建築再建構時,是否提供超越既有論述批判的形式?作為鋪述臺灣傳統與非傳統的建築實踐和話語的起始,應如何進行重新審視歷史研究與書寫之行動?

 

因此本次論壇嘗試以「教學制度」、「設計實踐」、「歷史書寫」、「理論批判」這四個關鍵子題,探究「傳統與非傳統」架構下戰後以迄當代的臺灣建築,並企以進行時代的反思與對話。「設計實踐」與「教學制度」,提供了業界與學院兩種探查實踐生產的向度,「歷史書寫」與「理論批判」則試圖透過研究與論證上的反思,作為臺灣地域論述行動的反饋。四項子題的內容範疇將互為參照,透過論壇的綜合提問討論,開展屬於公眾的非傳統行動與思辯,期待一場抵抗純然西方傳統現代性的行動,又或是一幕開始建立地方參照關係的演變進程,清楚地呈現了一種「更新的傳統」,以及一段「非傳統的未來譜述」。

 


 

 論壇時間:2023年3月11日(星期六)13:20-17:10

 論壇時間:2023年3月12日(星期日)13:30-17:00
 

 論壇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  地下樓視聽室

 

     △ 本活動採網路報名,報名者享優先報到入場
     △ 報名連結:3月 1日(三)上午10:00開放報名(已額滿,現場開放候位)
     △ 優先報到時間:3月11日(六)13:00 - 13:10

     △ 優先報到時間:3月12日(日)13:00 - 13:20;逾時者恕不保留座位  

 

 

 注意事項:                             

    。 任何尺寸之雙肩背包或超過40x30x20公分之隨身物件,請至大廳服務中心寄物

    。 本活動須購買門票入館,購票資訊及得免費入館者請詳閱本館售票頁面

    。 因應防疫措施,入館規定請詳閱本館最新公告

    。 主辦單位保有最終修改、變更、解釋及取消本活動之權利,如有相關異動,請以官網公告為準

 

 聯絡窗口: 

 研究發展組 | 02-25957656 #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