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2025 台北雙年展盛大開幕,邀集全球72 位藝術家探討「思慕」的無盡動能 | 新聞稿

刊登日期:2025/11/01 - 9999/11/01
公告類別:新聞發布

2025 台北雙年展盛大開幕,邀集全球72 位藝術家探討「思慕」的無盡動能

 

2025年10月31日,台北——第 14 屆台北雙年展「地平線上的低吟」11 月 1 日於臺北市立美術館(北美館)開幕。展覽由山姆.巴塔維爾與提爾.法爾拉特(Sam Bardaouil and Till Fellrath,柏林漢堡車站國家當代藝術美術館雙館長)共同策展,彙集來自全球37個城市72位藝術家的作品約150件,包含 34 件全新委託創作與現地製作,涵蓋繪畫、雕塑、錄像、攝影和表演等。

 

「地平線上的低吟」探討「思慕」作為持續推動人類的內在驅力——那種超越可及之物,明知無法掌握、卻仍不願退讓的動能。它既是個人也是集體的,柔弱而倔強;是將渴求連結至想像及變革的線索。展覽試圖以低聲而堅定的語調談論未來,而非高聲宣示。「低吟」(Whispers)喚起交流的脆弱性——那些即便在靜寂中仍持續的聲音、即使被抹除仍存續的故事;「地平線」(Horizon)則象徵已知與所盼之間的交會。因此,「地平線上的低吟」暗示著最微弱的呢喃也能重新定義距離,而最細微的舉動亦能改寫我們想像世界的方式。

 

本屆雙年展的概念基於三件看似尋常、卻富有象徵性的物件,它們並未以實體在展間中出現,卻是引導展覽情感和時間脈絡的核心隱喻:侯孝賢的電影《戲夢人生》(1993)中出現的尪仔,象徵布袋戲大師李天祿獻身於技藝的一生,體現歷經殖民統治與戰後重建的堅韌;陳映真的短篇小說〈我的弟弟康雄〉(1960)中的日記,傳達一位自盡的年輕人,在信仰與絕望之間掙扎的聲音,反映一個世代身處信念與幻滅之間的困境;吳明益小說《單車失竊記》(2015)中的單車,象徵兒子尋找失蹤父親的旅程,喚起失落、傳承和歸屬感等主題。這些文學和電影文本共同鋪陳本屆雙年展的架構,三種截然不同對「思慕」的詮釋,在展場中交織迴響:尪仔代表延續性,日記代表內在世界,而單車則隱喻追尋。

 

雙年展將當代作品與北美館典藏作品交織呈現,將近30件館藏作品分布於展場各處,與新委託創作及借件作品展開對話。其中,來自 1930 至 1980 年代的攝影作品構成貫穿雙年展的線索,呼應展覽概念的出發點——「尪仔」、「日記」與「腳踏車」;其他作品則在形式或主題上,與展場中特定作品產生共鳴。這些典藏作品不僅以歷史作品現身,更成為思慕的活性媒介,連結延續與轉化。這樣的策展方法,使曾塑造臺灣文化的藝術家,與當下回應時代現狀的創作者產生跨世代對話。

 

本屆展覽特別打造以紡織隔幕取代實牆的展示設計,作為展間之間的分隔。這些懸浮的元素形成具穿透性的界面,透過佈局使觀者視線能穿越展廳,創造空間連結的節奏律動。此空間策略呼應雙年展的主題脈動,引領觀眾沉浸於流動且具沉思性的觀展經驗。此外,精簡易讀的展牆文字便於觀者自行觀賞,提供每件作品的明確脈絡,並開啟理解雙年展理念的易達路徑。

 

策展人山姆.巴塔維爾與提爾.法爾拉特表示:「我們希望創造一個唯有在此地能實現的雙年展——傾聽那些形塑臺北今日樣貌的歷史、語言和矛盾。我們與臺北市立美術館藏品的對話,並非懷舊之舉,而是一種紮根:當堅持深入參與在地故事時,在地便能成為關照世界的透鏡。在『地平線上的低吟』中,思慕就是那座橋樑—— 它始於記憶的親密之處,並延伸至地方性與普世性共享的地平線。」

 

展覽亮點

一樓

一樓展區呈現探討奉獻、記憶與堅韌之間深刻連結的作品。這些作品共同闡釋對技藝、記憶與關懷的投入,如何成為一種生存之道。

  • 邱子晏(1985年生於苗栗三義)在 《偽飛行場》(2025) 中,重建一個日本殖民統治時期的誘敵機場。透過由鐵架和紙板手工搭建的零式戰鬥機,以及駕駛艙內的錄像,這個現地製作融合歷史事實與虛構敘事,檢視集體記憶的形塑過程。
  • 陳進(1907至1998年,新竹)的繪畫《野邊》(1934),以寧靜卻有力的筆觸描繪田間的婦女。她筆下的優雅女性,風格與氣質象徵臺灣追尋身分的時代精神。
  • 納里・沃德(1963年生於聖安德魯)的《音聲系統》(2025) 將大理石轉化為具象徵意義的揚聲器,推崇牙買加聲音文化為一種社會雕塑形式,並探索節奏如何孕育歸屬的結構。
  • 阿夫拉・阿達希里(1988年生於阿布達比)《加重停頓》(2025)利用厚重的環狀繩索構成冥想式佈局,邀請觀者在節奏飛快的世界裡,以「緩慢」作為抵抗的形式。
  • 西爾維・塞利格(1941年生於尼斯)的刺繡作品重新詮釋與蛻變相關的神話題材,寇拉克里・阿讓諾度才(1986年生於曼谷)的 《愛在死亡之後》(2025)打造沉浸式儀式空間,在其中,哀悼、記憶與信仰在聲響與光影閃爍中交融共生。

 

地下樓

地下樓的作品聚焦「身體」,將其視為見證與轉化發生的場域。該樓層猶如一面地下鏡像:觀者在此深入自我內在,而思慕則透過呼吸、重複與儀式逐漸具象化。

  • 伊凡娜・巴希奇(1986年生於貝爾格勒)作品《氣動激情》(2020–2024)和《靈變》(2025)將呼吸的動作轉化為雕塑形式,以特定節奏敲擊的石頭、玻璃容器與其中的霧氣,模擬肺部呼吸的運動,體現對昇華的渴望。
  • 克里斯多福・庫倫德蘭・湯瑪斯(1979年生於倫敦)展出由人工智能生成的繪畫作品,重新詮釋斯里蘭卡的殖民歷史,並將政治敘事與數位抽象風格相融合,藉此質疑「自動化記憶」時代中的歷史真相。
  • 于吉(1985年生於上海)作「石肉」系列(2020–2024)以水泥為材料,創作看似堅實、卻又帶有脆弱感的形體,巧妙揭示身體與建築空間之間的關係。
  • 徐清波(1930 至2021年,板橋)的攝影《密談》(1956)捕捉兩名男子傾身交談的畫面,身旁的單車猶如一道安靜的鉸鏈——既分隔,又連結,映照出展覽中反覆出現的追尋與失落主題。
  • 傑基・康諾利(1990年生於紐約下哈德遜河谷)錄像作品《礦物王國(暗綠)》(2025)將個人悲傷轉化為數位地景,並運用如夢似幻的意象,讓記憶與虛擬場域相互交融。

 

二樓

二樓展覽將焦點轉向現代性、再現與共同歸屬等主題。展出作品追溯現代藝術脈絡,由對感知、詮釋與連結的渴望所塑造 —— 透過思慕的視角,共同重構對世界的想像。

  • 鄧南光(1907至1971年,北埔)的攝影《台北,太平町 (一) 》(1942)記錄殖民現代性背景下城市的變遷,兼具紀實的精準度和電影般的視角。
  • 陳澄波(1895至 1947年,嘉義)於1920至1930 年代創作的明亮風景畫,呈現時代交會下臺灣的變遷風貌,體現出在地傳統與全球現代主義之間的對話。
  • 劉國松(1932年生於安徽蚌埠)《浮動的山》(1978)突破傳統水墨畫的框架,發展出全新的抽象形式,並將古典宇宙觀與現代視角相連結。
  • 伊娃・喬瑟邦(1975年生於巴黎)的雕塑《此處》(2025),以分藏兩地的古典繪畫《富春山居圖》為靈感,打造出一座鏡像森林,並將分離的主題轉化為充滿反思意蘊的視覺詩篇。
  • 皮・斯塔弗(1987年生於伯格諾里吉斯)的錄像《骸骨》(2025)將展間轉化為探討控制與抵抗的場域,透過紅外線影像與詩意敘事,檢視身體如何被規訓與解放。
  • 莫娜・哈透姆(1952年生於貝魯特)作品《小室》(2012–2013)將脆弱的紅色玻璃球圍束在鋼籠之中,以此構築出強烈的隱喻,揭示歸屬感中保護與禁錮的雙重性。

 

臺北市立美術館館長駱麗真表示:「自創辦以來,台北雙年展始終是包容多聲並陳的平台。本屆雙年展創造出多重的動態空間,在其中辯證在地經驗與全球脈絡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並邀請觀眾在相互連結的當代現實中重新自我定位。它鼓勵我們放慢步調、鬆動成見——去傾聽周遭微弱而多樣的聲音,並一次又一次,不厭其煩且溫柔地與世界重新連結。」

 

公衆活動

11月1日至2日的開幕週末期間,將舉辦為期兩日的論壇,共計六場座談,主題含括歸屬、失調、思慕、歷史、觀看與合作,邀集參展藝術家、作家與學者,共同探討雙年展的核心概念。這些場次將探問個人敘事、在地脈絡與全球論述的交匯之處,並將展覽概念延伸至公共領域。

 

在為期五個月的展期中,「地平線上的低吟」將持續作為一個動態的平台,推出一系列表演與教育活動。展覽將於展期最後一週,以麗娜.拉蓓利代(Lina Lapelytė)的演出作結,進一步拓展她對集體之聲的探索。相關展覽及活動關資訊,請關注2025台北雙年展官方網站(www.taipeibiennial.org/2025),或北美館社群平台(Facebook /Instagram)。

 

參展藝術家(按英文姓氏首字母排序)

法特瑪・阿布杜哈迪(1988年生於利雅德,現居工作於利雅德)

寇拉克里・阿讓諾度才(1986年生於曼谷,現居工作於紐約及曼谷)

伊凡娜・巴希奇(1986年生於貝爾格勒,現居工作於紐約)

拉納・貝古姆(1977年生於錫爾赫特,現居工作於倫敦)

雅各波・貝納西(1970年生於拉斯佩齊亞,現居工作於拉斯佩齊亞)

赫拉・比于塔詹(1984年生於伊斯坦堡,現居工作於伊斯坦堡)

艾德加・卡萊爾(1987年生於聖胡安科馬拉帕,奇索特,現居工作於聖胡安科馬拉帕,奇索特)

張照堂 (1943年生於板橋,逝於2024年)

張彩如(1990 年生於波索斯・迪・卡爾達斯,現居工作於聖保羅)

陳澄波(1895年生於嘉義,逝於1947年)

陳植棋(1906年生於臺北汐止,逝於1931年)

陳進(1907年生於新竹,逝於1998年)

陳柏豪(1982年生於高雄,現居工作於鹿特丹)

鄭桑溪(1937年生於基隆,逝於2011年)

致穎(1985年生於臺北,現居工作於臺北及柏林)

加埃爾・肖瓦內(1985年生於瑟堡,現居工作於富熱爾及巴黎)

莊偉(1990年生於廣東,現居工作於柏林及香港)

邱子晏(1985年生於苗栗三義,現居工作於苗栗與雲林)

傑基・康諾利(1990年生於紐約下哈德遜河谷,現居工作於阿森斯及紐約)

羅希尼・德瓦夏爾(1978年生於新德里,現居工作於新德里)

阿夫拉・阿達希里(1988年生於阿布達比,現居工作於阿布達比)

西蒙・迪布羅・莫勒(1976年生於奧胡斯,現居工作於哥本哈根)

穆罕默德・阿法拉傑(1993年生於阿哈薩,現居工作於阿哈薩)

莫尼亞・班・哈穆達(1991年生於米蘭,現居工作於開羅安及米蘭)

莫娜・哈透姆(1952年生於貝魯特,現居工作於倫敦)

賀子珂(1990年生於貴陽,現居工作於北京及貴陽)

何懷碩(1941年生於廣東,現居工作於新北市)

何彥諺(1993年生於臺北,現居工作於臺北)

蕭永盛(1959年生於苗栗竹南,現居工作於臺北)

黃則修(1930年生於臺北,逝於2014年)

安娜・葉爾莫萊娃(1970年生於列寧格勒,現居工作於維也納及林茲)

伊娃・喬瑟邦(1975年生於巴黎,現居工作於巴黎)

雅浸・金朝恩(1989年生於韓國,現居工作於紐約)

金玟廷(1962年生於光州,現居工作於紐約及南法地區)

克里斯多福・庫倫德蘭・湯瑪斯(1979年生於倫敦,現居工作於柏林及倫敦)

麗娜.拉蓓利代(1984年生於考納斯,現居工作於倫敦及維爾紐斯)

李仲生(1912年生於廣東韶關,逝於1984年)

李惠芳(1948年生於臺中,現居工作於臺北)

李釣綸(1909年生於臺北士林,逝於1992年)

林壽鎰(1916年生於桃園,逝於2011年)

劉安明(1929年生於屏東海豐,逝於2022年)

劉國松(1932年生於安徽蚌埠,現居工作於臺北)

郎靜山(1892年生於江蘇淮陰,逝於1995年)

歐馬爾・米斯馬爾(1986年生於塔納耶,現居工作於貝魯特)

倪灝(1989年生於新竹,現居工作於新竹)

亨里克・奧利維拉(1973年生於聖保羅,現居工作於倫敦)

歐陽文苑(1928年生於廣西,逝於2008年)

邦尼・羅傑斯(1990年生於休士頓,現居工作於紐約皇后區)

澤拓(1977年生於石川,現居工作於倫敦及金澤)

西爾維・塞利格(1941年生於尼斯,現居工作於巴黎)

傑瑞米・蕭(1977年生於北溫哥華,現居工作於柏林)

席德進(1923年生於四川,逝於1981年)

皮・斯塔弗(1987年生於伯格諾里吉斯,現居工作於洛杉磯及倫敦)

徐清波(1930年生於板橋,逝於2021年)

卓永俊(1989年生於首爾,現居工作於柏林)

高田冬彦(1987年生於廣島,現居工作於千葉)

鄧南光(1907年生於新竹北埔,逝於1971年)

蕭崇(1987年生於海陽,現居工作於柏林)

基里亞科斯・托波利迪斯(1997年生於埃森,現居工作於柏林)

阿瓦羅・烏爾巴諾(1983年生於馬德里,現居工作於柏林及巴黎)

王湘靈(1984年生於臺北,現居工作於臺北)

王耀億(1987年生於臺南,現居工作於臺北)

納里・沃德(1963年生於聖安德魯,現居工作於紐約)

吳家昀(1988年生於宜蘭,現居工作於紐約)

楊基炘(1923年生於臺中清水,逝於2005年)

姚孟嘉(1946年生於臺北萬華,逝於1996年)

李受俓(1963年生於首爾,現居工作於首爾)

橫溝靜(1966年生於東京,現居工作於倫敦)

于吉(1985年生於上海,現居工作於紐約及上海)

袁金塔(1949年生於彰化員林,現居工作於臺北)

張如怡(1985年生於上海,現居工作於上海)

托比亞斯・茲耶羅尼(1973年生於烏帕塔,現居工作於柏林)

 

檔案下載

2025 台北雙年展盛大開幕|新聞稿.pdf

2025 台北雙年展盛大開幕|新聞稿.odt

附件_策展人、台北雙年展及贊助單位介紹.pdf

附件_策展人、台北雙年展及贊助單位介紹.od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