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庇護所》從美術館公共空間出發,以開放、可觸及的方式去延伸美術館的社會價值與文化思辨。藉由戶外地景創作,賦予美術館新姿態,將藝術場域從白盒子游移至廣場,延續當代藝術之能量與精神。王文志長期以來以自然、有機、巨型的裝置藝術作品,邀請觀眾進入他的身心冥想的五感空間。作品本身即空間,藝術家藉此建立起人們相遇、交流的平台,促使美術館與市民有更多當代議題互動。透過對作品的體驗,參與者除了感受到實質庇護之外,也能藉此思索心靈庇護之意涵,希冀藉由療癒、安憩的藝術空間來省思更寬廣的社會議題。
哎呀,機艙的窗戶起霧了!
趕緊擦一擦!
拖曳飛機,啟動夢想
不是短暫的館場休眠
而是一連串關於美術館空間的展開實踐
美術館的根基不只是藝術
更是記憶與感情的共同堆疊
藝術家在社會扮演的特殊角色,是一個做夢的族群,掌有特殊的生產模式:藝術家透過閒暇、做夢、遊戲等看似毫無生產力或經濟力的藝術行為,釋放想像與創造的能量。許多看似停止的休眠,卻是腦力激盪藝術生產的必要過程,藉由發夢、休息而再生,創造能量最豐沛的時刻。美術館亦如同藝術家的做夢特性,館舍的身體需藉由休眠,讓內部器官重整,心靈做夢,打開想像的門......
「臺北市立美術館」自今年10月中旬起至2018年夏季館舍暫時停止對外開放,是北美館成立以來規模最大的全館性修繕工程。美術館硬體功能的休眠,如同慢板樂章,平時位於第一線的展覽、推廣離開館舍現場,以另類形式展現;典藏、研究等較居幕後的研究推手,持續推動,全館進入內在活躍期,透過制度調整與建構,讓知識生產的能量聚向另一高峰。
暫停開放期間的北美館,為我們的下一個三十年孵夢,期望於重新開館時帶給大家一個與時俱進、優質專業的臺北市立美術館。
本屆《2017臺北美術獎》因臺北市立美術館展場內部調整,首度將臺北美術獎移師「台北當代藝術館」進行第三階段佈展決選與展呈。本屆線上投件總數332件,經過初審、複審、兩階段評選,共選出13名藝術家進入第三階段決審名單。本屆首獎由藝術家王煜松作品〈花蓮白燈塔〉獲得,五位優選獎得主分別為吳其育、洪瑄、姚仲涵、陳亮璇、孫培懋。
本屆臺北美術獎「首獎」將獲得獎金新臺幣55萬元,同時將獲得於北美館舉辦個展的機會;「優選獎」將獲獎金新臺幣12萬元。上屆引起觀眾共鳴的臺北美術獎觀眾票選活動,今年展延投票時間,自開展日11月23日起,至2018年1月28日止,觀眾可於投票期間,至當代藝術館「2017臺北美術獎」展場,依參觀門票領取投票券,以實體投票方式進行,「觀眾票選獎」將於閉展前一週1月29日宣布得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