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華成,1935年於中國南京出生,1996年於臺北逝世。1958年自師大藝術系畢業後,旋即成為六〇年代臺灣現代藝術的指標性人物之一,其創作實踐橫跨多種領域,舉凡繪畫、文學、廣告、設計、現成物、裝置、觀念藝術、戲劇、電影等皆有涉獵,除了是《劇場》季刊核心成員,並曾創立成員僅有一人的「大台北畫派」,所展現的創新概念與不妥協態度,讓他成為臺灣戰後前衛的先鋒人物。
英年早逝、缺乏研究的黃華成,也是位至今仍充滿謎團的藝術家。生前總與人保持一定距離,彷彿不願被摸透底細的黃華成,曾換過三十幾次工作,使用無數化名發表作品,參與了數次展覽活動,留下了諸多零星破碎的史料線索,以及數量龐大的構思文件與手稿檔案……然而,卻有更多傳奇作品的原作,如今已佚失不存。
本展以黃華成遺留手稿、工作文件與史料研究為主軸,結合檔案整理、意象重現與專書出版等方式,試圖追尋並想像其創作生涯中的重要軌跡。「未完成」三個字,成為本展琢磨藝術家黃華成的核心概念,一方面意指受限於時代限制,其創作潛力的未能完全施展發揮,二方面表示黃華成至今未被清楚確立的藝術史定位,三則反身自承,歷史研究者受限於各種主客觀限制與資料的匱缺狀態,對於黃華成創作理念的重訪、重建與重估,始終會處在一種雖然「未完成」,但朝向未來開放的進行式狀態。
身為臺灣六〇年代前衛文藝的代表,黃華成也像是自成一格的座標,既是其所屬時代的產物,卻又由於超前時代甚多,從而顯得格格不入。作為一位「與時俱進」,卻又「不合時宜」的人,對黃華成遲來的追索、探問與回顧,因此像是在尋訪一種失傳而脈絡稀疏的話語,嘗試聽懂他所代表的「現代」想像(與那不可避免的挫敗),並藉此反思這對於當代情境的意義為何。
策展顧問:張照堂
客座策展人:張世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