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site 計畫以美術館戶外廣場為基地,每年公開徵選,期待以各種開創性議題與當代跨域形式的臨時性裝置提案,建構出美術館、公共廣場及公眾三者間對話的整合性實驗。2022年由跨領域團隊「藍屋」的同名作品從20件提案中脫穎而出,獲得2022年第9屆首獎。
《藍屋》透過單一而獨特的藍色為主題,提供了一個感性的濾鏡,試圖超越語言、超越詞彙、超越建築理性,展開一段深富詩意的篇章:可以是遼闊,是靜謐,是神祕,是浪漫,或憂傷;可以是星空,是海洋,是宇宙,或科技。回看建築本體,以木構創造出各具抽象 意義的細部表徵,超尺度的結構體、曲面地板、斜屋頂,形成殊異的都市開口與身體性經驗,再透過展期間公眾活動,讓空間與身體感知的多重性逐一被意識與觸發。
文/孔維傑
藍色,混雜於光譜 450 至 495 奈米之間的一段較短的波長,似乎在我們雙眼的感知裡,並 不是一個如此難以理解或想像的顏色。事實上在大自然中,它卻是最稀有的顏色之一,有著遼闊、虛空、無窮的多重意涵,甚至神聖的情感,同時代表了憂傷卻又可以安定情緒, 可以超越任何言語,展現更深層的對話。我們試圖尋找在物理空間及心靈維度上,那已逐漸被遺忘,與藍色的複雜關係。
層層堆疊的觀察和連結星群般四散的想像,《藍屋》以純粹的建築語言去實現一個多重閱 讀的空間體驗。為超越單一目的性的建築形態,嘗試建立一種空間的普遍性 (universality)及多元性 (diversity),兩者看似衝突,卻不相排斥。試圖在空間中探討某種萬物間的同理心 (empathy),形塑人與人間更多有形無形的互動,也營造個體氛圍以保有多元性和親密感,將空間的一體性與多重性同時並存。鼓勵人們在意識上、感知上有更多的結合,維持 一個自由的態度去面對世界,挑戰時代的新秩序,並同時認知、尊重、愛護我們身處生活的環境。
18m x 11m,矩形的平面,東南角與北美館牆面角落相距12m,5° 的轉角。橫跨兩段階梯,一體兩面,一面五角,一面三角。來回走動,每個步伐裡,屋子一次又一次的變形,依稀的印象卻又快速地流失散去。坐落在地板上方的斜面屋架,歐洲赤松,120mm x 150mm ,30°,最高 4.7m,最矮 3.1m,屋簷最多卻只有 1.3m,一眨眼不見雨滴就掉入了邊界。水平的屋簷與翻滾的地板之間留下了一條隙縫,像是一場意外,向上延伸,直到與廣場齊平。 彎下膝蓋,向內探去,幾個零散模糊的人影形成倒映。順著牆面由橢圓型拱門進到屋內 , 腳趾頭微微地向前傾斜,落葉松,45mm x 191mm,搭接成形,鎖上的鋪面,彎曲了地面, 也彎曲了想像。起起伏伏,晃動空間,熟悉卻又陌生的形體,非規律性的結構物件,花旗松,貫穿內部,支柱與光影連接起的面與面,婉娩地重新劃出了界線。
《藍屋》的故事穿插於記憶跟想像之間,或許是真實,或許是虛構,站立於這之間,想像《藍屋》可以存在於任何地方,不只在物理上,在意識上也能帶領人們去到任何他們所想像的空間。在每一次來回的走動,一件件的物品,一幕幕的場景隨之轉變。或許是與陌生 人圍繞在巨大的營火周圍,或許是在內心的最深處,漂浮在意識大海之中。
《藍屋》或許是家,《藍屋》也或許是砝碼、妥協、摺紙、彈珠汽水、肋骨、雨滴、洞穴、頁數、釣魚。
團隊簡介
「藍屋 Blue House」是因X-site而相聚,透過於各自領域,建築、結構、藝術、構築、策劃、理論、繪畫到社會實踐等形式,進行不同面向的創作與研究。成員彼此間對建築有著不同的理解,或許在這互相吸引又同時存在相異與矛盾之中,拉扯、思辨、混亂、平衡,會產生有趣的邏輯與生活方式。
創作團隊|藍屋
策劃|孔維傑、張雅筑
設計|張耕嘉、邱嘉盈、洪雋、貝赫尼斯.馬丁、鄭幃格、黃凱祺、李明翰、邱元甫、龔寶稜、林浩雯
視覺|吳致怡
紀錄片
導演|黃彧雒、藍屋
原創音樂|曾韻方
製作團隊|魏嘉儀、程維德
施作
木造協力|德豐木業股份有限公司
結構技師|原型結構工程顧問有限公司:陳冠帆 、吳蓓倫
施工協力| 天泰土木包工業、聖龍木業行
燈光設計|九霄雲端製作所
塗料協力|魯班塗料有限公司
施作志工|張宸邦、高禕騏 、陳玲葦 、呂庭安、魏璽、陳品甄、李昀柔、林詩樺、林宜諠
特別感謝/企業|顏昌實業、文心藝術基金會
特別感謝/個人|趙又慈、張劉美鳳、江信貞、張國彥、林翠櫻、酷妹、楊惠雯、張宸晧、柳伃庭、孔德仁
觀展提醒
聯絡人
教育服務組-黃秀琳 | 02-25957656 #314 | sioulin-TFAM@mail.taipei.gov.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