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看的見-看不見:馬格利特與其他 系列講座 演講會EventKind座談會EventKind

看的見-看不見:馬格利特與其他  系列講座
Now You See It—Now You Don’t : René Magritte and More  Lecture Series

講座系列 10/06, 10/20, 11/10

 

講座介紹

馬格利特 (René Magritte) 近乎家喻戶曉,他的作品常常賦予平常熟悉的物體嶄新的寓意。屬於馬格利特的物件與符號:「這不是一支煙斗」的煙斗、圓頂禮帽、拐杖、蓬鬆的雲彩、蘋果、鴿子、鏡子、畫框…等深植人心,影響20世紀中葉至今普羅大眾文化。關於他的創作,他自認為最為核心的是「神祕感」-一種具有未知與距離感的存在。這是一支煙斗 / 這不是一支煙斗、這是馬格利特 / 這不是馬格利特、這是影像 / 這不是影像、看的見 / 看不見…..這些熟悉的戲碼,也許也可以是馬格利特和朋友玩的胡鬧劇,或是馬格利特將影像、文字與圖像裝進屬於馬格利特的「禮帽」密盒,等待看官我們解密的破關碼。

 

馬格利特的攝影及影片與他的繪畫關係密切,他去世十多年後,一批照片與影片於1970年代中期被發現,對於瞭解馬格利特的繪畫與攝影間的關係極為重要。「看的見-看不見:馬格利特與其他」系列講座將邀請專家學者關注馬格利特與圍繞在他創作周遭-包括與他同時期的歐洲的超現實主義,提供關於藝術史、符號學與影像脈絡等不同面相之精采講座。

 

地點:視聽室
Venue: TFAM Auditorium

 

報名網址: 請直接在本系統報名。
https://docs.google.com/forms/d/e/1FAIpQLScwyv-xdDyKlzZjEn09k_ucKmGEVtVtkGSR0SgZBGNCEUIH_g/viewform
(頁面顯示,我們已經收到您回覆的表單,表示已完成報名)
 

為鼓勵觀眾參與,特別提供「揭相:馬格利特影像展」海報若干,致贈現場提問觀眾。

 

洽詢專線: (02) 25957656 分機319,Tfam.events@gmail.com

主辦單位  臺北市立美術館  臺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三段181號

 


 

講座介紹 
 

一、

10/6(六),14: 30-16: 30

講題:這不是馬格利特 This Is Not René Magritte

講者:陳貺怡〡藝術史學者、策展人、藝評家
Lecturer: Kuang-Yi Chen〡Art Historian, Curator, Critic

 

賀內.馬格利特(René Magritte)身處超現實主義的圈子,應該難以忽視攝影的力量,何況攝影提供了直接攫取這個世界並加以忠實再現的手段,足以激起馬格利特創作中所固有的顛覆「真實」或「真實的效果」的慾望。我們如何透過攝影的手段認知與瞭解這位藝術家?事實上他留下了不少攝影肖像、比利時超現實主義圈內友人的的照片或合照。在這些照片中他也無所不在,但似乎又顯得難以捕捉。他的存在顯而易見且比比皆是,他自我呈現或被呈現的方式也變化多端,但這些影像似乎缺乏了攝影者所欲捕捉的固定的對象而令人更添迷惑:這不是馬格利特 ?! 

 

二、

10/20(六),14: 30-16: 30

講題:影像.意符_導讀「馬格利特」寓意
Image + signifier: introducing “René Magritte” as the signified

講者:蘇佩萱ᅵ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視覺傳達設計學系教授
Lecturer: Pei-Hsuan Su ᅵ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Visual Communication Design of NTUA

 

敘事與視覺文本的融合l   Convergence of narratives and visual texts

觀眾與文本的對話l   Dialogue of viewers and texts

當代影像藝術之「存在」(包括作品本身、創作者的意圖及背後意識形態的影響)不能構成其「存有」的全部條件,還需要加上觀者在其文化背景上「閱讀的意義」(Stuart Hall, 1997)。本講座將提出案例以解讀視覺符碼的方式來辨識其影像作品的意涵。藉由探討「影像意符」為立基點,進行視覺意義詮釋。將以跨攝影照片、家庭相簿、家庭影片、鏡像、繪畫(複製品)等不同媒介,​理解「馬格利特」文本與展覽中相應的影像藝術創作,使觀者能以符碼形構的角度切入,參與當代藝術所指向的文化符碼化的生產歷程,進行影像閱讀和寓意的再創造。

 

三、

11/10 (六),14: 30-17: 00

講題:影像叛變-超現實主義在當代影像藝術之遺贈與轉化
Image Rebellion - The Legacy and Transformation of Surrealism in Contemporary Image Arts

講者:孫松榮〡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動畫藝術與影像美學研究所教授
Song-yong Sing〡Professor, Graduate Institute of Animation and Film Art, Tainan National University of the Arts

與談人:朱盈樺〡藝術家
Co-panelist: Yin-Hua Chu l Artist

 

自二十世紀初期以降,超現實主義給人文社會科學與藝術等領域帶來了突破性的啟發與影響。舉凡真實的界限、理性與非理性、意識與無意識,乃至幻想、夢與慾望,通過震驚、失序與詫異等形態顯現出來。在此語境下,作為二十世紀最重要的科技發明之一的電影,成為藝術家以光影、蒙太奇與身體等方式具象化前述種種人性複雜狀態的核心媒介。本演講擬奠基於馬格利特繪畫在圖像與語言的創造性思維,進一步思辨超現實主義在影像藝術史,尤其由歷史前衛主義、類型影片、實驗影片、紀錄片、全球藝術影片乃至華語影片與台灣錄像藝術的遺贈與轉化。
 



講者簡歷

 

陳貺怡〡藝術史學者、策展人、藝評家

巴黎第十大學當代藝術史博士,現任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美術學系教授,前系主任、所長、法國跨領域研究群組Intru成員。曾任國立歷史博物館研究人員,負責策展、圖錄編纂及對法交流事務;曾多次策畫國際與國內展覽,並曾擔任國立歷史博物館與台北市立美術館等館所多項國際展策展顧問、廣達文教基金會顧問、各大美術館審議委員、國藝會藝評台評審委員及國內外多項美術比賽評審委員。其藝術史相關著作及藝評散見於各期刊與展覽專輯。

 

蘇佩萱ᅵ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視覺傳達設計學系教授

美國賓州州立大學(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視覺藝術學院博士。2017年在美國藝術與高等教育領域榮獲A. N.馬奎斯終身成就獎 (Albert Nelson Marquis Lifetime Achievement Award)。多年來融匯多元視覺表現媒介,將美感與造形共振之關係具體表達,在創建造形與探索符號寓意的道路上,試與國際接軌,已在英國、美國、芬蘭、日本、中國、印度、印尼等國發表多篇專書著作、期刊論文和在西班牙、日本、韓國、中國等國參與藝術設計展,所出版的觀者與影像符碼 (文史哲,2013)和Latticework of Arts and Its Cultural Representation ( Lambert Academic Publishing, 簡稱LAP, Germany, 2017)為主要的中、英代表著作。目前懷抱著創新思維,主持「藝.起飛」文創跨域研究室,以「跨藝」為名,進行多個跨領域藝術展演專案計畫,結合影像、音樂演奏、燈光設計展開視覺跨域演繹的視野。

 

孫松榮ᅵ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動畫藝術與影像研究所教授

法國巴黎第十大學表演藝術研究所電影學博士。現任南藝大動畫藝術與影像美學研究所教授,《藝術觀點ACT》主編,臺新藝術獎提名觀察人。策展作品「啟視錄:臺灣錄像藝術創世紀」(關渡美術館,2015)、「不只是歷史文件:港臺錄像對話1980-90s」(臺北當代藝術館,2018)等。著作出版《入鏡丨出境:蔡明亮的影像藝術與跨界實踐》(2014)等。主要研究領域為現當代華語電影美學研究、電影與當代藝術,及當代法國電影理論與美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