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代隨著國民所得分配均化,「中產階級」力量擴大,開始注重個人意識與生活品質,其在社會改革中扮演相當活躍的角色。在這個威權逐漸解體的時代,流行性、多元性與世界性的國際文化訊息再次影響台灣的文化發展。但在消費文化興起的同時,國人也須面臨都會化生活所產生的疏離、壓抑與工業化環境所帶來的環保問題。
此時期在美術創作方面大致可分為兩個重要發展路線,一為八○年代初,極限藝術家林壽宇返回國內,集結多位藝術家如賴純純、陳世明、張永村、莊普、葉竹盛等人,以集體展覽方式,推崇新觀念、新思維,帶起台灣極簡、實驗空間藝術與「新材質」畫風的發展。另一表現型態則較著眼於社會現實的脈動,101畫會、台北畫派、息壤與南部多個現代畫會成員,藉新表現主義的手法與行為藝術,對兩性議題、政治政策、生活環境作最直接的反應與訴求。
八○年代的台灣美術發展,是在一個強調個人獨立思考的氛圍下形成,面對世界潮流快速變遷的影響、民主化的社會整體環境改變,從初探、摸索與勇於嘗試的這十年間,多位藝術家的作品在題材與創作形式中的實驗性風格,是為未來十年台灣藝術能與世界接軌的重要發展期。此外這些藝術家在八○年代所留下的足跡,也正是了解台灣解嚴前後社會文化變遷的重要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