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代的台灣,隨著經濟轉型,「中產階級」力量擴大,在社會改革中扮演相當活躍的角色,人們也開始注重個人意識與生活品質。這個威權逐漸解體的時代,在開放觀光、政治解嚴、推動資訊電子業發展等政策下,諸多的禁忌一一成為過去。同時間多元的國際文化訊息再次影響台灣的文化發展。在消費文化興起的同時,國人也面臨都會化生活所產生的疏離、壓抑與工業化環境所帶來的環保問題。
在美術發展方面,於七○、八○年代赴歐美、日本等國留學的學者,在八○年代中期,台灣經濟發達、政治民主化後大量的回到本地服務與創作。這些歸國學人的多元文化思維,促使他們日後擔任教職或公職深深影響了台灣的美術教育發展,促成一系列藝文政策的推動,如:增設藝術學院及藝術系、成立美術館、推廣公眾藝術參與、推動文化資產保存觀念、推動全國文藝季、修正著作權法、設置地方文化中心、編輯地方美術史與成立中小學美術班等。
此時期在美術發展方面大致可分為兩個重要發展路線:一為八○年代初,許多留學歸國的藝術家,以集體展覽方式,推崇新觀念、新思維,帶起台灣極簡、實驗空間藝術與「新材質」的發展;另一表現型態則較著眼於社會現實的脈動,多位戰後新生代藉新表現主義的手法與行為藝術,對兩性議題、社會政治狀況、人與環境互動作最直接的反應與訴求。
「開新—八○年代台灣美術發展」呈現台灣藝壇受當代國際藝術潮流的影響,以及對政治社會的批判與反省。展覽內容包括:一、觀念、材質探討與空間美學:個人心象的極簡或抽象表現,以及材質與空間的對話。二、人文環境與社會的批判:身體行為、城市意象與歷史、神話圖像的轉繹。本展展出約五十餘位台灣八○年代藝術家作品計百餘件,創作類別包括平面、複合媒材、空間裝置及雕塑。
八○年代的台灣美術發展,是在一個強調現代觀念及社會議題雙線平行,力圖開創新局的獨立思考氛圍中形成。這十年間,面對世界潮流快速變遷的影響,民主化的整體社會環境的改變,台灣藝術家勇於嘗試,在題材與創作形式的不斷實驗中,締造一片藝壇新象,每一個痕跡都是了解台灣解嚴前後社會文化變遷的重要轉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