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臺北市立美術館長期關注現當代藝術發展,持續透過訪査與研究,籌辦資深藝術家回顧型展覽。希冀經由系統性的整理與累積,呈現藝術家個人創作生涯精粹,並為臺灣當代藝術研究彙集第一手珍貴資料。
賴純純是臺灣裝置藝術的先鋒人物之一,1984 至1986 年,陸續於甫開館的臺北市立美術館獲得重要競賽展「現代雕塑展」入選、首獎,及「現代繪畫新展望」優選等獎項。她的藝術表達從抽象繪畫逐漸轉為對於空間裝置的探討,關注人與作品、人與空間的互動關係。本展是賴純純首次大型階段性回顧展,賴純純視回顧展為生命的數位重組,回顧的同時也往前邁進;此次展出作品跨時逾五十年,完整呈現其藝術面貌。賴純純曾自言對「邊界」、「邊界性」相當感興趣,這樣的興趣從早期繪畫作品熱衷探索畫布的邊緣便可見一二。她的創作從平面繪畫走向空間裝置,從空間裝置邁向公共藝術,晚近的創作基地也從家郷臺北移往臺東都蘭臨海的邊際。每個階段的變動,都趨向當時創作領域的邊緣,更是她藝術疆界的擴展和冒險。邊界性帶來的激進和挑戰,促動她保持開放與自由,開拓創作的可能性。
本展邀請藝評家張晴文擔任客座策展人,梳理賴純純自1974 至2025 年創作歷程,展出各階段重要代表作品。以主題策劃結合時間軸,規劃「存在與變化」、「 真空妙有」、「海洋與仙境」、「社會參與」等四項子題,呈現百餘件繪畫、版畫、雕塑、複合媒材作品、空間裝置、素描、模型、書信、照片等,展現作品及其背後的思考與創作脈絡。展覽以「黑潮」為名,藉由這道流經臺灣東部的暖流,象徵賴純純的創作特質。同時也回應她受林壽宇啓發,自「存在與變化」系列以來,逐步開創自我風格,建立個人主體意識的藝術道路。
此次回顧展特別彙集賴純純早期「存在與變化」系列百餘件手稿、2002 年前後的四百餘件剪紙素描、以及自1998年至今所創作的五十六件公共藝術作品,編選製作影片,呈現藝術家的創作思考。除此之外,更規劃拍攝訪談紀錄片,記敘賴純純1986 年創立的SOCA 現代藝術工作室及其演變。SOCA 的多項創新之舉,以先行者之姿回應時代與社會,也開啓臺灣當代藝術和藝術教育的諸多可能。
本展得以順利展出,要感謝籌備過程中,每一位撥冗接受訪談、提供寶貴資料的受訪者。您們無私的分享,厚實展覽內容並使其盈滿記憶的溫度。謝謝此次參與展覽的技術與工作團隊,各位的投入與付出,使得許多展呈的想像能實現。對於國立臺灣美術館、峯村敏明、峯村光子等收藏者慷慨出借藏品,讓重要作品得以齊聚一堂,完整呈現,在此一併致上最誠摯的謝意。
劉得堅
臺北市立美術館代理館長
序言
| 臺北市立美術館代理館長 劉得堅
專文
黑潮:賴純純回顧展
| 張晴文
黑潮:我們的前面是什麼? 回顧展自述
| 賴純純
「黑潮」賴純純回顧展所感
| 峯村敏明
閃亮的愛:賴純純「女我」的覺知探行
| 吳垠慧
作品
黑潮-存在與變化
存在與變化
真空妙有
海洋與仙境
社會參與
附錄
藝術家大事紀
參考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