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時代劇場:當代影像的複數演繹 展覽專輯

  • 出版
    臺北市立美術館  
  • 主編
    余思穎  
  • 編輯
    余思穎、蔡欣佩  
  • 出版日
    2025/07/01  
  • 書號
    978-626-410-069-4  
  • 頁數
    160  
  • 定價
    900元  
  • 試讀
     
  • 導讀
     
  • 全文記錄
     
  • 作者
     
  • 譯者
    韓伯龍、謝樹寬、 Kana Kawanishi、詹慕如  
  • 藝術家
     
  • 裝訂
    平裝  
  • 出版語言
    中文、英文  

科技進展下,多元化語境的當代影像創作與反思
 

作為全台灣最早設立的現當代美術館,台北市立美術館自1991 年開始典藏攝影作品,範圍涵蓋1920 年代至當代重要攝影家作品已超過1300 餘件,目前已是台灣重要的攝影收藏機構。除了典藏,美術館亦兼備研究與展示、教育推廣的使命與責任。在展覽策劃上,除了邀請專業客座策展人外,館內研究人員亦依照年度展覽規劃,進行主題研究與策展。
 

「時代劇場:當代影像的複數演繹」展覽策劃,是館內策展人余思穎探討攝影藝術隨著科技進展,2000年開始進入網際網路與全球化的時代,拍攝者從使用底片的類比時代到數位時代,有關攝影技術的轉變與討論,以及攝影技術與圖像本質的世代對話等相關議題的研究關注。繼2023 年策劃「影像力:自立報系1985-1994 攝影專題」文獻展,透過《自立》報系在解嚴前後關鍵十年攝影專題版面的素材為起點,可作為對影像史、媒體副刊史的補充性觀察,提出一些關鍵重點,除了對台灣攝影發展的自覺與整理、報紙媒體的變化之外,透過攝影工作者秉持人道主義關懷與社會正義發表的「攝影專題」,不僅能夠瞭解他們的攝影實踐,也可看見當時他們共同關注許多社會議題下,所呈現出不同面向的影像紀錄。
 

今年「時代劇場」展探討在人手一機的數位時代,以愈加輕巧、功能更加完備的手機與攝相機,隨時隨地拍攝、記錄生活與事件,透過上傳社群平台快速傳布,再加上媒體生態的商業化,一方面導致報導攝影的没落,另一方面則讓強調觀念的當代藝術實踐、藝術家藉由攝相機創作,藉以抒發對世界與特定議題的觀點與表現手法,具有更多的可能性與豐富視覺效果。17 位台灣與國際藝術家的當代紀實影像作品,從「持攝相機的拍攝者」、與「使用攝相機的影像紀錄的創作者」兩個面向,依照策展中「隱形的主角」、「轉變與重生」、「視覺風景」的3 項子題,透過展出攝影、攝影劇場、攝影裝置、攝影電影與電影等多元觀點的作品,呈現出對人類生活與社會實踐、文化行動的關懷與觀點。
 

這次展覽得以順利完成,除了感謝展覽組工作團隊的專業與辛勞及典藏組協助外,亦感謝所有參展藝術家、日本東京都寫真美術館的合作借件及藏家的慨然出借作品,因為大家的支持及共襄盛舉,使藝術家多元而精彩的影像作品,能順利呈現於國人眼前。面對數位與AI 科技倍速進展與影像氾濫的生活,攝相機的「真實性」只會更難以辨識與定義。因此,本展不僅是探索當代影像藝術的發展,亦提醒理解影像背後的敘事過程,才能正確判斷以獲取真相的必要性,進而更有信心使用當代影像媒介,關懷與創造更和諧的社會與生活。
 

 

劉得堅
臺北市立美術館代理館長


 

館長序
 科技進展下,多元化語境的當代影像創作與反思
 | 劉得堅

 

策展論述
 時代劇場:當代影像的複數演繹
 | 余思穎

 

專文
 關於「風景論」
 | 增田玲

 當代韓國攝影:再現與詮釋之間
 | 宋修庭

 

隱形的主角
 杉本博司
 石內都
 盧純澤
 何經泰
 謝三泰

 

轉變與重生
 周慶輝
 徐冰
 劉振祥
 沈昭良
 黃海昌
 張乾琦
 凱薩琳‧歐佩

 

視覺風景
 森山大道
 西野壯平
 全明遠
 安娜‧里德勒
 羅晟文

 

藝術家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