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藝術家蔡咅璟,自幼喜愛動物,長年關注人與動物之間的關係,啟發他以此做為創作的能量,偶然的機緣認識了國立臺南大學生物科技學系曾登裕教授,研究室裡有一批日治時期留存下來的動物標本,觸動他以「帝國的標本」為題,開啟這三年的創作計畫。
首先進入展場映入眼簾的便是前身為臺灣總督府博物館的國立臺灣博物館,其傾斜的羅馬式圓頂模型象徵著威權帝國統治殞落,而一個個的麻布袋時而做動時而停止,暗示著人類為了製作標本輕易地讓動物生命隨之消逝,耳邊傳來的昭和時期日本流行歌曲訴說對故鄉的思念,象徵著這些佚失的標本無處安放流離無依,藝術家透過藝術表現探討人與動物生命間之複雜連結。
博物館是文明的產物,象徵現代化的進程,透過展示、蒐藏、研究、教育等四大功能向公眾開放。惟逢戰亂時期,博物館內的藏品卻是容易被忽略捨棄。蔡咅璟在假設標本尚存靈魂的前提下,以非科學途徑,藉神祕學的管道企圖與祂們溝通,並以寓言手法攝製紀錄影片。這次我們看到蔡咅璟走入田野、舉辦工作坊、復刻近百年前的標本攝影術,與動物靈魂共作的方式完成這系列的藝術計畫,希望喚起觀眾省思曾經存在於博物館系統裡的動物標本與生命價值。
本館透過年度個展徵件形式,將四位藝術家多面向之創作手法,同時呈現臺灣當代藝術的蓬勃發展,將多元創作語彙展現在觀眾面前。本人謹代表本館向藝術家及其工作團隊表達由衷敬意,並特別感謝基金會、畫廊等各界單位對藝術家創作的支持,正因有此慷慨襄助,展覽得以順利推展。
王俊傑
臺北市立美術館館長
序 / 王俊傑
專文
凝視的轉換與關係重構 —「帝國的標本」中的換位視角 / 莊偉慈
展覽論述/藝術家簡介
序幕
《關於戰爭的三則記事》
《萬物想》
《標本攝影術》
《不在研究室的標本》
後記
展出作品中引用及參考之書目
製作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