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編輯室
在開館即將屆滿40周年,北美館啟動了「典藏庫房新建」與「新館擴建」兩項重大的起造工程,作為臺灣第一座現代美術館,即將展開其轉型之路。這將是館史發展上重要的轉型時刻,伴隨而來的質變勢將深刻影響美術館專業體系的每個層面。基於此,本期從「回看過往、審視當下、展望未來」的概念出發,針對這樣歷史性轉型時刻的到來,作出回應,並思索本刊的轉型之路。
每逢重要年度的館慶,不能免俗地都會對館史進行例行性的巡禮。受惠於近年北美館文獻中心的運作,在龐雜浩繁的歷史文獻當中,析離出新的微觀視點與向度,透過檔案敘事,揭示長期被忽略的某個歷史的側面。本期的文獻研究專題,特意聚焦北美館早期展覽機制的開展,透過相關公務行政文獻之間關係的梳理,嘗試建構內部機制的成立,重新理解遙遠而逐漸陌生的創館歷程。相較於過去,對於館史敘述和認知,總是受限於資訊的缺乏,然而,我們仍可期待,透過文獻檔案的分析、研究書寫北美館館史的可能性。
在歷史回溫的同時,我們面對了未來更嚴峻的挑戰。「典藏庫房新建」與「新館擴建」不僅涉及館舍硬體的擴張與升級,更攸關美術館未來藍圖的擘畫。本館特別建置「藝術超展開:北美館藝術園區擴建計畫」(https://expansion.tfam.museum)作為溝通平台,並於去年10月舉辦「預見北美2.0:跨域.鏈結.未來」跨界擴建座談,與建築界進行專業交流。我們特別透過書寫記錄,摘要性的還原三場熱切而實質的對談現場。此外,本期邀集《現代驅魔師》的策展人蕭淑文與4位參展藝術家撰文,進一步闡述各自的創作脈絡。本展承繼自2018年起,以《社交場》為開端,特意經營的新類型跨域展演,因為包容表演、新媒體、現場藝術等範疇,是最具當代性與挑戰性的展覽實踐,也將成為未來擴建新館整體規劃的定位與方向。
最後,「臺灣戰後建築」是本刊繼「啟蒙.八○」之後,持續推動的跨界專題研究,探討二戰後臺灣建築獨特的現代性經驗,藉以開拓現代性討論的空間。本期邀請建築學者,也是台灣女建築家學會理事長許麗玉,撰文爬梳中國園林在台灣戰後現代建築當中概念發展的脈絡。此外,本期以1970年大阪萬國博覽會的中華民國館為對象,重新檢視、解讀其成立的過程。這是繼上一期王大閎的登月紀念碑之後,再次針對指標性的台灣戰後建築案例,以檔案文獻為本,勾勒出特殊的歷史語境。
展覽觀點:現代驅魔師
「現代驅魔師」展覽註記/蕭淑文
驅魔師集會/陳茂康
胖貝格與蟑螂/黃博志
後「共生」時代—人機共存?/劉家銘
致幻之路/陳瀅如
專題:藝術超展開
「預見北美2.0:跨域.鏈結.未來」擴建座談側記/王進坤
特別企劃:台灣戰後建築
未盡之境彷彿若有光—如果取徑「中國園林」探問建築的「現代」/許麗玉
「1970大阪萬博中華民國館」事件簿/林怡秀
文獻研究室:書寫北美
北美館展覽研究:展覽機制的開端/廖春鈴
美術館短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