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藍天之下 (中文版) 展覽專輯

  • 出版
    臺北市立美術館  
  • 主編
     
  • 編輯
    陳茂康  
  • 出版日
    2020/12/01  
  • 書號
    978-986-546-414-1  
  • 頁數
    52  
  • 定價
    0元  
  • 試讀
     
  • 導讀
     
  • 全文記錄
     
  • 作者
     
  • 譯者
    韓伯龍  
  • 藝術家
     
  • 裝訂
     
  • 出版語言
    中文  

布希歐(Nicolas Bourriaud)在《關係美學》裡評點九○年代展覽,如此說:「我們應該了解當今社會場域正在發生的變化,並掌握已發生的變化和仍在發生的變化。如果我們不是與藝術家處在相同的境遇之下,如何能理解1990 年代展覽中所表現的藝術行為的類型及其背後的思路?」在這層脈絡底下,藝術家試圖把展覽場所視為一個微型的社會場域,他們關注現代文明社會中人類處境及環境,或是去反思生活中的現實狀態,或是對社會議題或公共議題表現出高度興趣。布希歐更指出藝術產生一個特定的社會場所,或者說是創造一個社會境遇,最終這種樣態的藝術是如何能夠推動解放自由的現代性方案?

這正是臺北市立美術館從2015 年在我上任之初,便開始有計畫地推展「活展覽」的初衷:當代藝術旨在藝術脈絡下建立一種新秩序,同時它也不斷地致力於打破秩序以及不斷地重組藝術可能性。活展覽就是建立在這個核心中以臨場性作品為基礎,除了它們打破靜態作品展示的線性時間結構,這類作品更打開了一個人與人彼此之間臨近的關係,就是布希歐所說的「藝術產生一個特定的社會場所」。在這裡,創造出一個開闊而有彈性的場所;同時,人們可以即時討論他們眼前所看到的,或者說那樣的自由就是整個意義所在。

從《愛麗絲的兔子洞》(2015)、《社交場》(2017) 到《藍天之下:我們時代的精神狀況》(2020),這一系列展覽,在在指涉藝術作品沒有特定不可的樣子,就是當代藝術朝著自由的實現的發展。並思考著藉由多元的藝術世界才是藝術的真實實踐,才能為未來的新文化、新政治帶來持續的發展。本次適逢全球籠罩在新冠病毒的陰影下,藉此為主題的藝術,我們能夠看到通過活展覽的形式,藝術如何能夠與這個世界彼此對話呢?

臺北市立美術館館長 林平


目次

館長序

└ 關於這個展覽/館長 林平

 

專文

└ 藍天之下:我們時代的精神狀況/策展人 蕭淑文

└ 如何在藍天之下打出一個洞/策展人 耿一偉

 

藝術家 & 作品

└ FAMEME

└ 阮慶岳

└ 許悔之

└ 張嘉穎

└ 陳亮璇+致穎

└ 李貞葳

└ 李明學

└ Baboo

└ 發條鼻子

└ 滯留島舞蹈劇場

└ 張致中

└ 太研設計 吳書原+耿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