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內在移民:安身的視野 展覽專輯

  • 出版
    臺北市立美術館  
  • 主編
    余思穎  
  • 編輯
    陳苑禎  
  • 出版日
    2020/09/01  
  • 書號
    978-986-5459-17-8  
  • 頁數
    263  
  • 定價
    850元  
  • 試讀
     
  • 導讀
     
  • 全文記錄
     
  • 作者
    弗拉基米爾.可可利亞  
  • 譯者
    Mimi Fronczak Rogers、張至維、黃鴻端、高文萱  
  • 藝術家
    弗拉基米爾.可可利亞  
  • 裝訂
    平裝  
  • 出版語言
    中文  

美術館的個展規劃,透過作品與現場,讓觀眾不僅能實際認識藝術家的創作觀,也能探究藝術家的生命政治跟文化脈絡。「內在移民:安身的視野」為捷克知名當代藝術家弗拉基米爾.可可利亞(Vladimír Kokolia)在台的首次個展,也是本館與捷克當代藝術的首次交流。複合式的生命關注使他不限於視覺藝術的創作,曾代表捷克參展第九屆德國卡塞爾文獻展。他曾擔任傳奇地下搖滾樂團「E」的主唱,長年習打陳氏太極拳,也是捷克國內堆肥大賽的冠軍。可可利亞於布拉格藝術學院(Academy of Fine Arts in Prague)任教近三十年,期間提攜許多傑出新世代藝術家。發展面向多元的他,經由不同的實踐領域,交相展開對創作核心關懷的深沉探索,自身成為一個生活與藝術創作合而為一的「聯覺」個體。

「內在移民」(Inner Emigration)此詞彙源自於德國納粹時期,由俄裔德籍作家弗蘭克.蒂斯(Frank Thiess)提出。策展人安博洛茲(Miroslav Ambroz)對此說明:「它指涉個體雖不認同其國家統治、卻又無法逃離壓迫政權時,所採取的處世之道:像結繭似的包覆藏匿自身的思想與真實感受,限縮生活、只親近家人與信任的朋友,甚至將自己孤立起來。」前半生歲月在捷克斯洛伐克共產統治下度過的可可利亞,認為創作其實就是人們追求自由的一種生命技術,深刻體會過「內在移民」的生命狀態,藝術家以此作為展覽主題,試圖從更廣泛的角度來檢視這個詞彙,並將此視為一種策略:在感到內在生命被外在世界所消耗之時,由外而內轉向尋求安身之所,從中獲得平靜與力量。

這種內在移民體現在本次展覽的焦點之一:精選的116 件紙上素描,是可可利亞創作於1980 年代,塵封30 多年未曾展出的創作;這個名為《大循環》(Big Cycle)在的系列作品總計約有600 多件,他以出色的線條描繪個體或集體種種對抗命運、為生存而奮鬥的荒誕情節,身陷在不合常理、無法逃離的怪異處境,畫面中角色為了擺脫糾纏所付出的艱辛努力,顯得滑稽且徒勞無功。

可可利亞在創作中最在意的不是事物的外在形象,他更在意的其實是事物的本源,他說:「假如你不去看,不會有繪畫作品,也不會有藝術這件事。」人們會強調看見的結果,但通常不太在意看見的過程以及如何地看見,進而忽略觀看者(viewer)與觀看機制。藝術家用長期的油畫創作挑弄觀者創造的獨特觀看機制,圖像其實只不過是時間過程中的一個中介。因此,整個展覽成為藝術家精心規劃關於「光」的空間裝置,暗展場企圖降低觀眾參觀的速度、以及培養與作品之間的關係,讓沉浸式的觀看經驗得以形成。

本次展覽經過長期的籌劃,而今年爆發的新型冠狀肺炎全球流行,不僅影響了國際的往來交流,亦增加期間溝通與執行過程的複雜與變數。感謝過程中相關人員的協助,特別是無法親自來到台灣的策展人米羅斯拉夫.安博洛茲。捷克經濟文化台北辦事處及前中華民國駐捷克代表處代表夫人黃鴻端女士等單位及個人的諸多付出,也使這個展現藝術家生命哲學的展覽,同時肩負文化交流的時代任務。

臺北市立美術館館長 林平


目次

序/臺北市立美術館館長

可可利亞的「內在移民」/米羅斯拉夫.安博洛茲

 

→ Chapter. 1 假如人生最後的一瞥是那樹梢

→ Chapter. 2 行走的人

→ Chapter. 3 樹梢

→ Chapter. 4 安身的視野

→ Chapter. 5 櫃子裡的圖像

→ Chapter. 6 逆光

→ Chapter. 7 由外而內

→ Chapter. 8 大循環素描

 

我討厭藝術/ 遊戲/ 神之見/ 絮語

 -弗拉基米爾.可可利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