館長序
台北市立美術館自1986年起建立申請展制度,順應當代藝術思潮與展覽實踐的變化,自2021年起,跳脫機構角度的「申請展」,從藝術家職涯角度思考,回歸到展覽性質,以「TFAM年度個展」之名同時推出4檔藝術家個展,創造個展之間交流與討論的空間。
彭弘智(1969- )於1997年取得美國舊金山藝術學院碩士學位後,以豐沛的創作能量,活躍於台灣與國際當代藝術界。作品涵蓋錄像、裝置、雕塑、水墨、油畫、3D列印等多種形式,除了在歐洲︑美國︑中國等地舉辦個展與聯展之外,也曾參展伊斯坦堡、光州、福岡、台北等地國際雙年展,並曾獲得第五屆台新藝術獎視覺藝術類首獎。他的作品亦被許多國內外美術館與藝術機構收藏,包括本館典藏代表作「犬」系列:《犬僧系列:世界宗教大聯合》(2007)、《面對面》(2001)、與《單眼球》(1999-2015)。
有別於觀眾以身體參與、去人類中心議題的「犬」雕塑系列,「未完成之作」個展是彭弘智近期的跨領域嘗試,也是他1980-1990年代生命歷程的回響。在《未完成之作》長片中,選擇三位與他創作同時期,在劇場界中憑藉獨特創新的表演型式而展露頭角,不幸英年早逝的劇作家,包括:田啟元(1964-1996)、陳明才(1961-2003)與周逸昌(1948-2016)等。雖然來不及認識他們,但藉由影片創作,透過靈媒與觀落陰尋求與這3位劇作家溝通、協作,共同完成在台南代天府地獄場景中的3部劇作,同時也出乎預期延伸一段與逝去母親達成情感和解的插曲。電影長片與其它展覽空間作品共同營造出劇場氛圍:入口首先以來回撞牆、光線明滅的《會飛的牆》機械動力裝置,輔以緩慢、交錯晃動《開光的吊燈》,轉換展間成為具有儀式性的異次元空間,也讓觀眾進入他與3位劇作家交會後的創作歷程。
彭弘智的創作核心關注宗教、文化、權力與身分的交錯關係,擅長運用幽默與象徵手法,挑戰觀者對社會結構與信仰體系的既定認知。創作風格融合東西方文化元素,透過多重媒材與符號的交錯運用,呈現出對當代社會與人類心靈與處境的深刻反思。
駱麗真
台北市立美術館 館長
館長序
創作自述
| 彭弘智
專文
錄像非「我見」,而是「我飛」:彭弘智的技術存有學
| 林宏璋
作品
簡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