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當我們回望童年,會發現物件從來不只是靜止的存在。一條毛巾可以成為飛行的披風,最平凡的生活用品,透過遊戲、想像與情感投射,轉化為充滿故事的舞台。孩童與生俱來擁有一種將萬物重新命名與賦形的能力,能自然地與物共處,並賦予它們生命與意義。
多年以後,我們或許能在藝術作品中重新喚回這份感知力。藝術家延續童年的浪漫與直覺,透過觀察與創作,以嶄新角度詮釋物件的角色與可能性,讓物不僅僅是表現的題材,更成為記憶的載體、情緒的象徵。
第19 號教育計畫「靜.物」,結合館藏與委託創作的互動裝置,邀請大小觀眾參與其中,展開一場跨世代的藝術對話。展覽從大眾共有的童年經驗出發,讓孩子透過好奇探索世界,也讓成人在觀看中喚起兒時記憶與生活經驗,重新思考我們是如何看見與觀看。
藝術教育的價值,在於它開啟了感受的通道。在這個資訊爆炸、感官麻痺的時代,這樣一個容許專注、靜止、感受的空間顯得格外珍貴。「靜.物」希望能讓觀眾在與物件的互動中,重新思考日常、傾聽物的語言,讓藝術走出畫框與館舍,更深入生活與感知的世界。
兒童藝術教育中心始終關注孩童的感知力量⸺這份細膩而純真的感受力,其實也深藏在每一個人的心中。「靜.物」邀請每一位觀者自由自在地發揮創意,都能在這裡重新召喚那被遺忘的感知與想像力。讓我們在藝術中展開一場跨越世代的感官經驗!
劉得堅
臺北市立美術館 代理館長
序
專文 | 王瑋婷
展出作品
物與物的關係
時光定格
物的再創造
教育體驗
延伸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