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旅行的目的地,臺灣蘊藏豐的自然地貌與精彩的人文風光,絕對是行旅的絕佳選擇。16世紀後半期,航海而來的西方人稱呼這個島嶼為「福爾摩沙」(Formosa,意為美麗之島)。海環繞的臺灣,不但兼具熱天與亞熱帶的氣候類型,又擁有百座三千公央以上的峻秀高山,因而人們也可以觀賞到冬日雪景;島嶼的南端因長年溫暖,所以名為「恆春」。全島3.6萬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積,綜合了高山、平原、河谷與海等多元地理環境,現則區分為22個縣市,分別展現各具特色的人文及生活況味。但是臺灣也因山多水急、平原畉窄,有些美麗景致,常隨天災地變而瞬間消逝;但無論自然界如何快速變遷,幸賴有不少藝術創作者,透過各類藝術作品,為自己也為觀眾,記錄了許多滄海桑田的景致變換,並且留了一些片斷的「永恆」。
基此,筆者於2008年籌辦臺北市立美術館(以下簡稱北美館)典藏常設展時,著手普查當時北美館所典藏四千餘件作品,挑選出與臺灣風景相關,且適合展出的99幅作品,規劃一個名為「臺灣行旅」的典藏品特展,希望能藉由藝術家創作觀點下的獨特視野,以藝術珍品之姿,羅列臺灣之美。況且,對於畫家而言,描繪旅途風光不僅僅是個人的行旅記錄,同時也可能受到異地經驗的啟發,從而開展新的創作歷程,也成為另一個意義製造的主體,並且各自再次經歷一段屬於自我的視覺或心靈之旅。
因為「旅行」這個議題頗契合當時的社會脈動,當2009年北美館與韓國釜山市立美術館進行雙邊館際展覽活動時,館方開會擇定以「臺灣行旅」典藏展作為赴韓國展出的提案。經考量國際運輸及海外展場條件,筆者將2008年的展品整編為總計50幅作品的臺灣行旅」精簡版,這是北美館首次以典藏品為主的國展出,也向外拓推了臺灣藝術的能見度。再者2009年國際博物館協會恰以「博館與觀光」為年度主題,從「文化觀光」的角度來看「臺灣行旅」這個展覽,的確希望觀眾可以透過這趟視覺藝術之旅,從多層次、更多面向來欣賞臺灣自然與人文風光,在跨越疆界、回顧時空過往的同時,也將自我經驗與臺灣這塊土地互動對話,如此,「臺灣行旅」就不只是浮光掠影的印象之旅,而是心有所感的性靈之行。所以當2010年上海世博會期間,臺北與上海展開兩岸城市藝術節活動時,北美館將2009年曾至釜山美術館展出的「臺灣行旅」移至上海美術館展覽,而這個特展也成為2010年6月上海所舉辦「臺北文化週」活動中的重要盛事,特別是許多曾經到過臺灣旅行的中國民眾,觀賞這個展覽時都報以極為熱烈的廻響,足見藝術文化的確是人類進行彼此溝通最為深刻的力量。
有關臺灣特有風景的文本,早在17世紀清朝康熙年間的「臺灣府志」已有臺灣八景記述,這些刊印在地方志書上的八景木刻版畫,卻是格套景色而與臺灣實地寫景關聯度低。但是1927年日本政府透過「臺灣日日新報」推動的臺灣八景票選活動,選出了八景十二勝:旭岡(基隆)、淡水(臺北)、八仙山(臺中)、日月潭(南投)、阿里山(嘉義)、壽山(高雄)、鵝鸞鼻(屏東)、太魯閣峽(花蓮)八景;以及草山、新店、大、角板山、五指山、獅頭山、八卦山、霧社、虎頭埤、旗山、大里、太平山等十二勝,幾乎全島各行政區都被公平地分配到一個名勝地點,而該地都具有辨識度極高的景觀特色,所以當1935年畫家吉田初三郎發表臺灣八景的寫生繪葉書,閱覽者縱使無法親自前往該地旅遊,但是藉由欣賞明信片的風光,也能享受臥遊寰宇的樂趣。1953年臺灣政府又重新推定「玉山積雪」、「阿里山雲海」、「魯閣幽峽」、「清水斷厓」、「大屯春色」、「雙潭秋月」、「安平夕照」及「澎湖漁火」為臺灣八景,而2005年則是最近一次的臺灣八景票選。當然北美館所收藏的藝術品,八景名所當然也不會缺席,然而不同時代的畫家們所領略的臺灣美景,絕對會呈現出不同的風貌,經由畫家之眼所呈現的「臺灣行旅」,當能為人們開啟觀看臺灣的另一扇窗,而這正是當年展覽策劃以及現領本書編撰的要旨。而這篇以2008年策展論述所改寫的備臺灣行旅.藝術紀行」,可以去除當年受限於實體展覽的選件限制,而以紙上策展的方式進行專輯的編排,盡量在既有的「臺灣行旅」基礎上,擴大選件範圍,以得到環遊全臺的「藝術紀行」。
文/林育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