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在人類世環境危機的背景下,藝術扮演著連結自然、科技與人類之間深層對話的角色。本次巡迴展覽「奧拉弗‧埃利亞松:你的好奇旅程」(Olafur Eliasson: Your curiousjourney),不僅是一場感官與思想的探索,更是臺北市立美術館透過藝術介入回應當代議題的重要行動。這是藝術家奧拉弗‧埃利亞松於臺灣的首次大型個展,展覽打造出一個多層次的空間,使藝術得以在體現、經驗、感知、氣候行動與超越人類中心觀點的脈絡中,於自然與人造環境之間擔任媒介角色。我們期盼本展能促進全球與在地觀點之間的連結與關懷。
展覽「你的好奇旅程」集結藝術家生涯中的經典與新作,旨在強調觀眾的主體性,同時反映人類對世界持久不衰的好奇心。從《美》(Beauty)的彩虹景象到《冰河的最後七天》(The last seven days of glacial ice)對氣候變遷議題的深刻凝視,喚起觀眾對環境共生的思索。《漂流指北針》(Adrift compass)將冰島海岸漂流木與地磁定位,恆指向北;《地震儀對距離的證言》(The seismographic testimony of distance)以藝術品運輸過程的顛簸記錄,思考全球物流足跡如何成就藝術的旅程。《被活動定義的物體 (當時)》(Objectdefined by activity (then))、《生命沿線而生》(Life is lived along lines)、《單色房間》(Room for one colour)、《多重影子屋》(Multiple shadow house)將視覺感知與物體或人體的運動敏感地聯動。設置於美術館公共空間的《循環扇》(Ventilator)和《立方結構的演化計畫》(The cubic structural evolution project)兩相對照,引人思索複雜系統的恆常變化。此展覽詩意地轉化藝術家對世界的深邃情感,同時細膩且深刻地反映環境變遷與人類行為之間的交互作用。
本次展覽專輯有賴與藝術家工作室密切討論,試圖拓展藝術所能含納的理想境界,並以「旅程」的概念作為貫穿全文的主軸。專輯副標題「我們的島嶼之海「(Our sea ofislands)援引太平洋思想家艾培力.郝歐法(Epeli Hauʻofa)之觀點,他主張島嶼並非孤立分散,而是透過海洋彼此連結。這樣的視角呼應本書對跨物種、跨文化與跨地域流動的探索。臺灣社會學家張君玫人類與非人生命之間的深層糾纏,引用達爾文的自然選擇理論,挑戰以人類為中心的觀點,揭示跨物種共創在當代藝術與生態思考中的潛能。另一方面,作家徐振輔則透過一位移工與鳥類的相遇,檢視語言與認同之間的交會,呼應臺灣作為太平洋邊陲島嶼的歷史潮流。兩篇文本並置對話,提供多元的觀點與敘事回響,進一步指涉「旅程」一詞在全球遷徙與生態變遷不斷移動的地景中,所蘊含的多重意涵。兩者同時激發觀者的想像開放性,並更新我們對錯綜複雜的生命網絡的意識,深刻呼應本展的核心精神。
本館十分榮幸能呈現「奧拉弗‧埃利亞松:你的好奇旅程」展覽,不僅是亞太地區美術館館際合作的重要里程碑,也作為一座橋梁連接臺灣與世界,連接人類與當代的視野。在此由衷感謝藝術家工作室(Studio Olafur Eliasson)、新加坡美術館(Singapore ArtMuseum)、紐西蘭奧克蘭美術館(Auckland Art Gallery Toi o Tāmaki)、印尼雅加達努桑塔拉現當代藝術博物館(Museum MACAN︱The Museum of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Artin Nusantara)、馬尼拉當代藝術設計美術館(MCAD Manila - Museum of ContemporaryArt and Design)的通力合作,以及感謝美術館之友聯誼會的支持。期盼這段旅程能使我們更加接近對環境、社會與自我的全然理解。
劉得堅
臺北市立美術館代理館長
館長序
歡迎詞
地震儀對距離的證言
冰河的最後七天
風的書寫
太陽繪圖
冰河融化系列1999 / 2019
漂流指北針
人類世中的跨物種藝術機器 | 張君玫
環星共振器
動作顯微鏡
多重影子屋
生命沿線而生
被活動定義的物體 (當時)
立方結構的演化計畫
雙螺旋
單色房間
鳥如何學會語言 | 徐振輔
編後語
循環扇
苔蘚牆
美
感謝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