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Without composing:張永達 展覽專輯

  • 出版
    臺北市立美術館  
  • 主編
     
  • 編輯
    馬汀·圭納、江奕穎、黃釧瑜  
  • 出版日
    2023/12/01  
  • 書號
    978-626-7381-33-5  
  • 頁數
    103  
  • 定價
    600元  
  • 試讀
     
  • 導讀
     
  • 全文記錄
     
  • 作者
    臺北市立美術館  
  • 譯者
    陳榮泰、黃亮融  
  • 藝術家
    張永達  
  • 裝訂
    精裝  
  • 出版語言
    中文、英文  

2023TFAM年度個展「Without Composing——張永達個展」,是藝術家匯集近期創作,首次以個展形式於北美館展出。不論是媒材技術或是視覺表現風格,張永達在臺灣新媒體藝術領域都有其特殊性。近期,他著重關注環境科學以及資訊數據,嘗試將科學研究融入於藝術創作之中。

從展名「Without Composing」便可發現,藝術家嘗試讓渡創作者完全掌控作品的意圖。他運用程式編寫,創建一套供環境因素自由表現的場域,任其即時且隨機地改變觀者所見作品的樣貌。展覽中,每件裝置皆利用偵測空間中放射粒子的儀器—蓋格管去建造。例如,該系列的首件創作Without Composing_n°1  [ver.2] 的環形結構中設有近百個蓋格計數器,一旦空間中的放射粒子被偵測而觸發裝置,足具份量的蜂鳴聲隨即展間中響起觸動感知,從人類視角無形的放射粒子,是真實存在而未缺席。Without Composing_n°6  [ver.2] 利用16支蓋格–穆勒管仿造宇宙射線造型吊掛空中,採集數據後送交程式與合成器自由譜曲。每件作品的聲音,藝術家自身也無法掌控,因而結果不再是藝術家純粹的創造與想像,而是帶有環境隨機參與的痕跡。

張永達擅於將無形化為可感知的視覺與聽覺,不給予斷然的觀點,僅提供方法供觀者或聽者去覺察,喚醒人們感知日常慣於忽略的事物。Without Composing_n°4 [ver.2] 是將放射粒子數據交由馬可夫鍊演算法計算,我們可聽見巴哈作品BWV 972- 987 的原曲,也可感受經機器學習後的樂曲,更可同時看見此刻正在播放被改編曲目的樂譜。無形放射粒子不僅被聽覺化同時也以視覺呈像暴露於我們感知之中。Without Composing_ n°5  裝置中置放微量放射性礦石,偵測到的數據影響程式參數,改變生成的動態影像,作品因而成為每時每刻都在改變形貌的雕塑。張永達創作關注的面向其一,就是時間的不可重複性,藉由放射過程僅是短暫瞬間的特性,以及作品聲景與影像不停切換,更能擾動觀者察覺,存在相同場域中,此時與下一刻之間的差異。

 

王俊傑
臺北市立美術館館長


序/王俊傑

 

Without Composing_no6 [ver. 2]
 

與輻射合作/馬汀.圭納
 

Without Composing_no0 [meta]

Without Composing_no1 [ver.2]

 

凝視不可視的在場證明/林怡華
 

模式與隨機:與地理學暨地質學家尼爾斯・霍維斯討論放射性

 

Without Composing_no4 [ver.2]
Without Composing_no5

 

藝術家簡介
作者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