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現代驅魔師 展覽專輯

  • 出版
    臺北市立美術館  
  • 主編
    蕭淑文  
  • 編輯
    劉佳旻、高如萱  
  • 出版日
    2022/06/01  
  • 書號
    978-626-7144-17-6  
  • 頁數
    149  
  • 定價
    700元  
  • 試讀
     
  • 導讀
     
  • 全文記錄
     
  • 作者
     
  • 譯者
    韓伯龍  
  • 藝術家
     
  • 裝訂
    平裝  
  • 出版語言
    中文  

「現代驅魔師」共邀集10組參展藝術家從科學、醫學、哲學、神祕學、社會、政治、經濟與文化等各個不同面向,來思考我們正從人類過渡到後人類世界的過程。展覽談到後人類時代的各種現象,如科技人造物的「第二生命」形態、生物科技、基因改造、控制科學、無形實體的信息、高速演算法下資訊化的經濟體系網絡等,企圖藉由跨學科的操演,找出和藝術世界的關聯。今日賽博格技術從DIY到大型研究機構不斷發展,促成了人類與智能科技深度融合的「後人類主義」思潮―維基百科提供幾個關於它的定義:「後人類生存條件」和「超人類主義」是其中二個。簡單來說,「數據」、「資訊」可理解為後人類運作的新參數,象徵我們與這些新力量的整體關係。本次展覽聚焦於人類作為概念的終結,並藉此展開「後人類意味著什麼?」的思考;也就是說,面對以技術作為基礎設施的世界,藝術家反映了當代社會、技術、政治和文化的共生結構,並透過作品召喚出和現實的關聯性。必須一提的是,後人類主義思潮構成了本展的核心。展覽中的每件作品都圍繞和貫穿在後人類所體現的一連串思想及對現代人類處境的重新思考;同時,它們呈現出一個具批判性的前景,讓觀眾意識到一個混沌未知、以「科技」為本之世界的到來―如果智能機器將取代我們成為地球新的統治者,人類的時代是否將迎來終點?但「現代驅魔師」並非是一個寓言式的展覽,而是一次檢視與詰問:在機器、人類、人工智能的交混之間,人存在的基礎是什麼?與此同時,展出作品們則展示了一個更令人不安的人類的定義。最終,展覽反映出後人類時代的現實將有形體的物質世界裝載於機器設置的系統中,成為一個系統相互作用的迴路。整體來說,「現代驅魔師」展示我們這一世代的藝術家如何把新技術運用在作品組成或生產,藝術作品樣態成為混雜成分的集合,追求的是一種美學新派典。展覽混合了物件、聲音、影像,包含靜態展示和現場表演,作品本身就是由多組迴路組構的裝配,即使是最異質的符號都可以被組裝在此一框架中。這個展覽反應後人類如何被建構及理解,以及後人類主義者所展開的一連串思想如何影響我們的社會和我們的情感層面―包括人類和機器之間的鏈結等等。當代藝術必須面對的就是將這些人類新課題全都納入考量;而當代藝術性的重要意義便是將世界的複雜性置於創作脈絡底下表現出歧異性,即透過物質意符和物質意義之間的相互作用,創造出作品的豐富性。

臺北市立美術館館長

王俊傑


王俊傑—臺北市立美術館館長

 

專文

現代驅魔師

 蕭淑文—策展人

 

當身體成為信息—談「現代驅魔師」中的虛擬化身

 游崴—藝評工作者/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策展人

 

Pakui Hardware

Stefan Kaegi / 里米尼紀錄劇團 Rimini Protokoll

Kate Cooper

Cécile B. Evans

黃博志Po-Chih Huang

陳瀅如Yin-Ju Chen

Sidsel Meineche Hansen

劉家銘Lawrence Liu

驅魔師集會製作委員會The M-Exo Con Production Committee

吳書原+耿寧Shu-Yuan Wu+Slow Geng

 

藝術家簡介

作品索引

圖片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