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現代美術 195 現代美術季刊|雙月刊

  • 出版
    臺北市立美術館  
  • 主編
    廖春鈴  
  • 編輯
    林晏  
  • 出版日
    2019/12/01  
  • 書號
    ISSN 1018-0220  
  • 頁數
    102  
  • 定價
    180元  
  • 試讀
     
  • 導讀
     
  • 全文記錄
     
  • 作者
     
  • 譯者
     
  • 藝術家
    高俊宏  
  • 裝訂
    平裝  
  • 出版語言
    中文  

文 │ 編輯室

由臺北市立美術館、國家藝術文化基金會合辦,立方空間負責人鄭慧華負責策劃執行的「CIT19:當代策展的新挑戰──國際論壇暨青年策展工作坊」(以下簡稱CIT19)計畫,於2019年10月11日至13日,在北美館視聽室舉行連續三天的「當代策展的亞洲語境及其超越」國際論壇,以「跨領域策展、展覽機制和教育轉向」、「跨地域、跨文化的策展與地緣政治」及「策展與藝術史的構建」三大子題,邀請23位策展人、學者、專家參與進行了三場專題報告、六場專案與三場圓桌論壇。來自歐洲與東南亞的策展人、史學者、博物館學研究者、文化實踐者一同參與,獲取更多元的策展思考路徑與經驗。
CIT19特別採取國際論壇與工作坊雙軌並行的方式,主要是為了回應當代策展多元化的操作方式,創造國際性對話和交流平台。主辦單位還主動與台灣不同藝術館所、藝術學院、策展專業者合作,並藉由各方資源的整合,在館所與專業教學經驗的基礎上開啟深度連結。「青年策展工作坊」於5月底至6月初在北師美術館先行啟動四場,10月10日、14日分別在北美館進行兩場。這次工作坊邀請到台灣及國外的藝術專業人員/策展人(包括來自表演與視覺藝術領域、商業畫廊與非營利自主空間等不同場域的機構策展人、獨立策展人及研究者)共同協作指導,提供了青年策展人學習、思辨與實踐的互動平台及多元對話場域。
本期專題聚焦這次的國際論壇,首先要探討這次CIT19的核心──臺北市立美術館、國家藝術文化基金會、立方空間──這三個機構對於過去20餘年台灣策展史的意義。此外,沈克諭的「論壇側記」以精密的側記書寫,記錄講者們論述的要義,包括:Raqs Media Collective重新定義的策展「教育轉向」(educational turn)的內涵;保坂健二朗所追溯的美術館建築展簡史;David Teh所提示的全球化時代「在地策展史」;Francis Maravillas對於亞洲食物與待客(hospitality)的策展脈絡;Eileen legaspi Ramirez對於藝術史與展覽史書寫方法的反省。我們也邀請工作坊的講師獨立策展人周安曼,與香港商業畫廊Empty Gallery總監劉文棟進行深度對談,延續5月工作坊的主題,探問當今東亞藝術圈的策展約制。有關「美術館教育:公共教育新生態」的專題,本館教育服務組研究助理林宣君從公眾參與、自主學習的角度,闡述美術館與觀眾的新關係開發的案例。
高俊宏作為本期「藝術家特寫」的專訪人物,我們以2004年的《Bubble Love:高俊宏1995-2004藝術紀錄》一書為核心,與藝術家一起邊訪談、邊回憶其早期略顯青澀但創作力豐沛的藝術生命歷程。「書中美術館」的部分,高俊宏的《亞細亞水泥股份有限公司》,透過小型的水泥袋創作,銳利投射花蓮亞洲水泥挖山,這個顯著又必須受人注意的事件。

 

專題 當代策展的新挑戰
└ 機構策展人培育的前景:北美館林平館長專訪/編輯部
└ 創造主場優勢:專訪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林曼麗,談策展人時代中的台灣挑戰/吳嘉瑄
└ 策展性思辨,解構與建構:立方計劃空間鄭慧華總監專訪/孫以臻

「當代策展的亞洲語境及其超越」論壇側記/統籌:王柏偉、沈克諭
└ 跨 − 出神立場/講者:瑞克斯媒體小組
└ 建築師與私人蒐藏家之於藝術機構的新角色/講者:保坂健二朗
└ 策展職能為何?/講者:鄭大衛
└ 誰來晚餐:亞洲及其他地區的當代藝術與展覽中的食物與待客/講者:弗朗西斯・馬拉維拉斯
└ 與歷史共存:在策展的槓桿力量與對過往清算兩者間來回協商/講者:艾琳・黎加斯比・拉米雷斯
└ 談東亞藝術圈的策展約制——周安曼×劉文棟/周安曼

美術館教育 公共教育新生態
└ 公眾參與、自主學習:開展美術館與觀眾的新關係/林宣君

藝術家特寫 高俊宏
└ 書中美術館:亞細亞水泥股份有限公司/高俊宏
└ 高俊宏訪談/王柏偉、林晏

美術館短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