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2017臺北美術獎 臺北美術獎繪畫攝影錄像新媒體雕塑複合媒材展覽專輯藝術欣賞藝術教育美術館科技

  • 出版
    臺北市立美術館  
  • 主編
     
  • 編輯
     
  • 出版日
    2018/02/01  
  • 書號
    978-986-05-5235-5  
  • 頁數
    136  
  • 定價
    360元  
  • 試讀
     
  • 導讀
     
  • 全文記錄
     
  • 作者
    臺北市立美術館  
  • 譯者
     
  • 藝術家
     
  • 裝訂
     
  • 出版語言
     

館長序

「臺北美術獎」為國內藝術圈年度大事,不受館舍修繕而暫停,「2017臺北美術獎」因而移至台北當代藝術館舉辦。一個藝術獎項如同一個人的生命旅程,「臺北美術獎」隨著時間軸線已歷經幾個階段的旅行,包含:2001 年採取破格局的做法,開始施行媒材不分類的競賽機制,傳達藝術自由、不應以任何形式、框架來界定。2010 年的巨大突破則是臺北獎成為全國獎金最高的公辦競賽型展覽,且首獎只取一名,並提供美術館個展的契機,期待更多發展成熟的藝術創作者參與,藉此提高獎項對臺灣藝術生態之影響力。這若干年的運作結果令人可期,也開啟我們對於這個機制之於生態整體連帶產出的效應有更進一步的思考。藝術的創新精神始終為該獎項的關鍵,2017 年北美館藉著暫停開放之因緣能與友館合作,也將臺北獎於當代館展出看作是一趟美好的旅行,一抹心曠神怡的新意也隨之產生。今年藝術家的表現似乎也與以往在北美館有些許不同,13 組件作品巧妙地座落於當代館古蹟載體的教室隔間,每一場域皆透過近乎個展的方式處理,藝術家分外投入的心力及製作成本,顯見於每個完整的展呈。另外,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當代館作為古蹟釋放的展演情境,與白盒子空間相比之下,多了一股故事的味道,藝術家將此展空間視為一種現場,而非中性背景或載體的展示學觀念,亦充分表露。明年「2018 臺北美術獎」回到北美館後,我們也將調整展出空間,安排有別於過去的展呈規劃,開啟臺北獎另一階段的館內行旅,希冀賦予這個獎項不一樣的味道,給予藝術家全新的展覽挑戰與體驗。


除此之外,當代館的門票設計總是別出心裁,今年因應舉辦「觀眾票選獎」,門票也加入投票券的巧思,期待觀眾親臨展場感受作品生成的場域氛圍,深化觀展的思考與參與感。數位時代的行銷手法亦突破時空限制,迅速地將藝術家及作品訊息擴散出去。隨著當代藝術不斷流變的特質,「臺北美術獎」的策辦方式與型態試圖置入新穎想法,積極帶動臺灣當代藝術創作的推陳出新。


本次非常感謝台北當代藝術館慷慨出借空間與安排檔期,以及於佈展期間大力提供的協助與支持,讓展覽值得期待與耳目一新。「2017 臺北美術獎」得以順利完成,尤為感謝所有評審委員於過程中投入的智慧判斷與心力。因著所有人的努力與熱情,「臺北美術獎」才能穩健推行。

林平
臺北市立美術館 館長


 

目次

006 鍾永豐/臺北市文化局 局長

008 林平/臺北市立美術館 館長

 

評審專文

011 複審後記:新一代創作中一些共同關連/林志明

017 作為影像的島嶼 2017 臺北美術獎入圍作品觀察/簡子傑

 

首獎

026 王煜松/花蓮白燈塔

 

優選

034 洪瑄/供帝居

042 姚仲涵/動次動次+光電獸#2- 天花板

050 陳亮璇/時時

058 吳其育/高速落海

066 孫培懋/遊園須知

 

入選

074 江凱群/第三人稱的過客II

082 楊季涓/短篇集:石子臺

090 蒲帥成/視覺獻祭

098 吳思嶔/澳大利亞

106 邱杰森/長安西路39 號

114 李承亮/路上的萬年站

122 黃逸民/山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