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現代美術學報

IMAGE
訂閱現代美術學報

一種新嘗試 │ 閱讀的未來

每半年定期出版之《現代美術學報》,為探討現/當代藝術議題與趨勢發展的學術期刊。從87年6月創刊至今,經歷發刊時間以及徵稿做法的調整,於第31期起轉換為本館第一本以電子媒介作為發行平台的刊物。

了解更多關於美術館學報的發展

 

專題徵稿 │ 第46期 「傳統作為一種辯證行動:台灣戰後至當代建築的非傳統譜述」

傳統與非傳統的辯證,一直被視為推動與重整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及基石。然而複雜的是,傳統並非固著不變,非傳統亦非純然的悖反傳統,彼此間實則蘊含多重可辯證的動態關係,並持續以藝術實踐與行動擴充其語意內涵。而在建築學門中,傳統與非傳統的命題,不僅限風格與形式的問題,更是涉及主體和客體之間尚未探見的潛在關係;這般關係進而為我們的社會、環境和文化走向,提供了未來的形象與訊息。 本期徵稿主題將針對台灣戰後至當代建築學門,如何面對不同文化個體與群體間的自明性建構與再造歷程,作為反思傳統與非傳統的認知架構,及其拓展之可能行動。台灣自戰後初期的文化保守主義與未被完整理清的古老建築習慣,經1970年代西方現代主義的直接取代實踐,乃至90年代後更細緻多元的地方轉型實踐抵抗,在此歷史進程下,何種主體認知的傳統內涵被建構與被擴充,又以何種姿態進行典範轉移的非傳統實踐?於設計實踐與學門教育中,傳統又是如何形成語言與行動,進而對於台灣建築理論批判的語境形塑了何種架構與影響?以及,藉此是否有機會超越既有行動語境,作為鋪述台灣建築實踐和話語的非傳統起始,亦為當前迫切之探究,有待專家學者之洞見促發更近一步的研究與辯證。

 

截稿日期:2023年5月31日

 

 

專題徵稿 │ 第47期 「再繪楊德昌:電影及其藝術」

臺灣新電影40年剛過去,今年將迎來由臺北市立美術館與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共同主辦的楊德昌回顧展。等待這一場跨界盛事如約而至之前,本刊擬以「楊德昌電影及其藝術」為題,回望其一生傑作,藉此推進關於這位新電影核心健將的學術研究。 舉世皆知,楊德昌導演以其饒富創造力的影音美學及精彩絕倫的批判視域,賦予臺灣電影尤其在都市再現、性別權力、政治反思、歷史暴力、社會變遷及多重媒介等面向上的特有時代形貌。當然,令人印象深刻的還有他對於建築、音樂、繪畫、文學、劇場等領域享有特殊品味,流露在每部作品中。由開啟新電影運動的集錦式影片《光陰的故事・指望》至贏得坎城影展最佳導演獎殊榮的《一一》,楊德昌為臺灣電影留下了難以被取代的傳世之作,包括《海灘的一天》、《青梅竹馬》、《恐怖份子》、《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獨立時代》及《麻將》。除了這些大家耳熟能詳的「七又四分之一部影片」,他在1981年完成的臺視單元劇《浮萍》(「11個女人」系列)近年於網路上流傳開來,讓人們能重見其初試啼聲的清新俊逸。《獨立時代》與《麻將》的數位修復又相繼完工,陸續於國內外影展再次亮相。加上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正著手整理與數位掃描楊德昌數千件的文物檔案,由多部劇作(《如果》、《成長季節》、《九哥與老七》、《李爾王》)至動畫《追風》及其他未曾曝光的遺作、手稿與書信等,將於此次電影展覽中公布於世。 楊德昌之於臺灣電影的舉足輕重,莫不在於他是一位精準觀察臺北的繪圖師:智性而批判地推衍它的變貌,感性抒懷探測其鼓動的心臟。1990年代初期,美國後現代理論家詹明信曾以「重繪臺北」之名,勾勒兼具現代與後現代特徵的這座城市身世。30年後,我們又該如何重新地且不同地思辨這位超前其時代的導演——楊德昌的電影及其藝術表徵? 楊德昌離世至今15年餘,2023年不啻會是楊氏電影藝術進入美術館的新紀年,更標誌著以其作為核心主體的電影與跨域影像研究的新起點。

 

截稿日期:2023年12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