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紀登斯在《現代性與自我認同:晚期現代的自我與社會》一書中,即以「高度現代性的輪廓」作為其章節名稱。紀登斯所指的現代性是指「在後封建的歐洲所建立而在二十世紀日益成為具有世界歷史性影響的行為制度與模式」。現代性有二個制度軸,一為工業主義,「指蘊含於生產過程中物質力和機械的廣泛應用所體現出的社會關係」;一為資本主義,「意指包含競爭性的產品市場和勞動力的商品化過程中的商品生產體系」(2005,43)。紀登斯並不使用「後現代」一詞,他認為「我們並沒有超越現代性,而是處於現代性進一步深化的時期」,參見黃瑞褀,〈紀登斯現象〉(紀登斯,2005,14)。
2 此句子引自詹明信對於紀德堡的Socité du spectacle中#36之旨意的概括。
3 其《景觀社會》雖然以馬克思的「商品拜物」(Commodity Fetishism)(Marx, 1992, 82-95) 和盧卡奇 (György Lukács) 的「物化」 (Verdinglichung) (盧卡奇,1996,143-144)為起點,但是相對於馬克思和盧卡奇將論述重點置於生產者如何因為其製造活動與勞動產品之間原有聯結關係的被迫斷離,致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被物與物的關係所取代,而造成異化,紀德堡在高度現代性之中所觀察到的異化則導因於影像。此著作全書以編號安排內文,本文中關於此書之出處註解,皆以原書所列之編號標示。
4 「擴延性」及「意向性」都是紀登斯的用詞。
5 布賀洛 (Benjamin Buchloh) 和弗斯特 (Hal Foster) 曾經對於當代藝術的景觀化 (spectacularization) 提出批評。前者針對藝術家不加選擇地使用數位錄像投影設備,完全臣服於科技的迷魅 (Buchloh, 2001, 163)。後者觀察到藝術品與藝術機制之間惡性循環地製造出巨大尺寸的作品與美術館空間,讓空間本身成為一種事件“space-event”(Foster, 2005, 654-656)。相對於布賀洛和弗斯特所批評的景觀化,玉格的借力於景觀以思索景觀化所洐生的問題,二者意義殊異。
6 消費社會在1950年代引入法國,1960年代電視媒體在法國開始發展。
7 玉格除了在2001代表法國於威尼斯雙年展展出,並且獲得威尼斯評審團特別獎之外,他同時是2002年雨果博斯獎 (Hugo Boss)、 2010年史密森美術館當代藝術家獎 (Smithsonian Museum’s Contemporary Artist Award)、2013哈夫曼獎 (Roswitha Haftmann Award) 的獲獎人。他主要的國際個展包括英國倫敦泰德現代美術館 (Tate Modern) 、紐約古根漢美術館 (the Solomon R. Guggenheim Museum)、威尼斯雙年展。主要國際聯展包括第11屆與第13屆的德國文件展 (dOCUMENTA 11 and 13)。
8 安娜.桑德斯 (Anna Sanders Films) 公司,由玉格、巴黑諾 (Philippe Parreno) 、貢蕯列斯-弗斯特 (Dominique Gonzalez-Foerster) 等人共組。參見 Anna Sanders Films 官方網頁說明。
9 玉格的創作語彙極為多元,完全無固定的風格。關於玉格的創作介紹,除了目前引諸的參考資料外,請參見 Barikin, 2012; Christov-Bakargiev, 2004。他以極其多樣的面向處理了媒體/影像/媒體影像生產機器的問題,例如1994-1995的〈告示牌〉(Billboards) 系列;同時期的〈重拍〉(Remake);1995年的〈選角〉(Casting);同一年的〈野蠻人〉(Les Incivils);1995/1998的〈行動電視〉(Mobile TV);1996年的〈配音〉(Dubbing);同一年的〈多重劇本〉(Multiscénarios);1996/1997的〈安娜.桑德絲〉(Anna Sanders);1997年的〈大西洋號〉(Atlantic);同一年的〈白雪公主露西〉(Blanche Neige Lucie);1998年的〈省略手法〉(L’ellipse);1999年的〈關於移動的研究〉(Motion Study);2000年的〈第三記憶〉(The Third Memory);同一年的〈兩分鐘〉(Two Minutes Out of Time);2001年的〈百萬個王國〉(One Million Kingdoms); 2002年的〈沒有貓的微笑〉(A Smile without A Cat);2003年的〈溪邊小鎮日〉(Streamside Day)。參見 Christov-Bakargiev, 2004。在2003年之後,玉格的創作往媒體以外的問題擴展。
10 這個詞於1976年由亞奇諾 (Tom Iacino) 所創,意指一個窩在電視機前的沙發上,度過其大半休閑生活的懶惰 而缺乏活動力的人 (Hendrickson, 2013, 135)。
11 玉格 (Pierre Huyghe),〈第三記憶〉(The Third Memory),數位Beta, 10分鐘, 雙頻有聲錄像播放,22分30秒。13張媒體文件輸出,錄像裝置,尺寸隨展場而定,1999-2000,San Francisco Museum of Modern Art 收藏。影片由安娜.桑德斯 (Anna Sanders Films) 公司製作。
12 薛尼.盧梅 (Sydney Lumet) 執導,演員包括艾爾.帕西諾 (Al Pacino), 約翰.卡薩爾 (John Cazale) 。
13 他主要評論《熱天午後》影片中關於他出賣友人給FBI,用以換取自己的生命的內容以及華盛頓方面的對於這個搶案新聞的處理意見。當時美國正值總統大選,媒體曾經為了報導此搶案新聞,而中斷了原本正在轉播的共和黨提名尼克森參選總統的提名大會新聞。
14 根據沃依拓維茲本人的說法,其搶劫銀行的動機出於協助其同性戀前妻艾朗 (Ernest Aron) 籌措變性手術醫葯費 (Wojtowicz, 1977, 31-32)。
15 例如艾瑞森 (Ruth Ericsson) 和卡漢那 (Jonathan Kahana) 的評論意見 (Ericsson, 2009, 108; Kahana, 2009, 50) 。
16 使用「重建」 (reconstitution) 的評論者,例如馬瑟哈 (Jean Charles Massera) ,其著作之副標題〈朝向一種重 建美學〉 (Pour une esthétique de la reconstitution) 即使用「重建」來定義〈第三記憶〉(Huyghe and Massera, 2000)。其他使用「重建」一詞的評論者尚有 Daphné Le Sergent (Le Sergent, 54)、François Bovier (Bovier, 2004, 28)。選擇用「重拍」(remake) 來指稱這件作品的評論者如弗哈塞爾 (Marie Fraser)(Fraser, 2007, 45)。我們感謝匿名審查人之一關於「重演」(reenactment)、重拍」之提問,這個提問讓我們有機會對於 這兩個詞之間的差異進行進一步的討論。
17 馬瑟哈持的即是此觀點 (Huyghe and Massera, 2000, 95)。
18 這是一道想像出來的牆,位於傳統的三牆盒形空間劇場的舞台前方,從心理上隔開觀眾和演員所在的空間。這道想像之牆的存在確保了虛構世界和身處於現實世界的觀眾之間的分野。因此,直接對著觀眾或是對著攝影機前的想像觀眾說話的演出方式等於「打破了第四道牆」,也拆解了虛構作品所設立的界線。
19 關於迪德羅的第四道牆理論何以適用於〈第三記憶〉的問題,感謝匿名審稿人之一的提問,此有助於筆者重新審視論述,以求更清晰地表達論點。
20 參見玉格與馬克.路易斯 (Mark Lewis) 於 Tate 美術館的訪談錄影內容 (Huyghe and Lewis, 2015)。
21 這樣的演出目的在於避免讓觀眾落入戲劇所創造出的平滑幻覺,避免讓觀眾與正在演出的演員同化。
22 關於玉格在〈第三記憶〉利用刻意暴露攝影機、拍攝照明設備所進行的陌異化策略,麥當勞 (Tom McDonough) 也有過類近的分析 (McDonough, 2004, 110)。
23 這段引言來自沃依托維茲本人原本投稿至《紐約時報》但遭到退稿的投書,後來由《同性戀之陽》(Gay Sunshine: A Journal of Gay Liberating) 刊登 (No. 29/30, Summer/Fall, 1976),之後再由《跳接》(Jump Cut) 期刊重新刊登 。本文引言引自《跳接》之刊登內容。
24 玉格另外指出帕爾當時的訪談電視秀的安排,也同樣具有朝向虛構變形的現象。參見玉格在與馬克.路易斯 訪談錄影影像檔中約1: 11: 30~ 1: 12: 50處 (Huyghe and Lewis, 2015)。
25 紀登斯所引述的是Joshua Meyrowitz. No Sense of Place: The Impact of Electronic Media on Social Behavior.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5。
26 玉格 (Pierre Huyghe),〈白雪公主露西〉(Snow White Lucie),16厘米影片轉35厘米影片, 彩色有聲電影, 4分鐘, 尺寸依展場而定,1997,Centre Pompidou 收藏。為 Anna Sanders Films 公司製作的第一部影片。動態影像參見 Nvfob, 2008。
27 參見〈白雪公主露西〉中的字幕內容以及華爾街日報報導 (Ibid., Wall Street Journal Staff Reporter, 1996)。
28 玉格表示當初偶然在收音機廣播上聽到多蘭與迪士尼著作權訟訴問題的訪談。參見玉格與馬克.路易斯訪談 錄影影像檔案中約11’52’’處 (Huyghe and Lewis, 2002)。
29 “Someday My Prince Will Come” 的法語版。
30 玉格與馬克.路易斯訪談影像檔案中約15’50’’-16’40’’ 處 (Huyghe and Lewis, 2002)。
31 參見〈白雪公主露西〉中的字幕內容 (Nvfob, 2008)。
32 玉格與馬克.路易斯訪談錄影內容影像檔案中約13’30’’-14’05’’ 處 (Huyghe and Lewis, 2002)。
33 迪士尼集團的廣大經營觸角涵蓋的範圍極廣,包含了媒體網絡(電視/廣播、有線電視、出版、數位商業。 以迪士尼/ABC 電視集團,ESPN 為代表)、遊樂園及休閒樂園、娛樂事業製作公司(Walt Disney Studios為代表)、消費產品(包括玩具、書籍、文創產品)、互動娛樂(遊戲、網上虛擬世界製作)等五大部分。參見迪士尼集團官方網站之集團介紹:“Our Business,” The Walt Disney Company( 2015.10.28瀏覽)
34 16厘米影片為作品最初拍攝時所使用的媒體,續後分別又轉成35厘米影片或錄像。參見 “Blanche Neige Lucie:a film by Pierre Huyghe,” Anna Sanders Films官方網頁之作品資料說明。
35 “Le réel ne s’efface pas au profit de l’imaginaire, il s’efface au profit du plus réel que le réel: l’hyperréel. Plus vraie que le vrai: telle est la simulation.”
36 玉格 (Pierre Huyghe),〈百萬個王國〉(One Million Kingdoms),數位動畫,7分鐘,尺寸依展場而定,2001,Solomon R. Guggenheim Museum,New York 收藏。動態影片內容參見 (Contents-incorporated, 2011)。
37 這類的動漫簡單角色本身並無個人性格,它們通常被用在卡通、廣告、電玩等用途上,在劇情安排上多半屬於無關緊要的跑龍套角色。玉格和巴黑諾在買進安麗之後,對於這個平面角色進行一些額外的修改,並且在某些計畫中,也將它發展成3D影像。玉格和巴黑諾將整個相關計畫命名為〈徒具空殼 〉(No Ghost, Just a Shell),同時他們也將安麗提供給其他的藝術家進行創作,讓參與的各藝術家各自賦與安麗新的性格以及生命。一直到2002年才玉格才以一場名為〈沒有貓的微笑〉(A Smile without a Cat) 的煙火秀宣告整個計畫的結束,同時也透過這樣的煙火儀式,將安麗的話語權永久地還給安麗它自己,因為身為一個虛構角色,它再也不可能授權給任何人 (Barikin, 2012, 132-139)。
38 這個表達來自〈百萬個王國〉中的字幕內容 (Contents-incorporated, 2011)。“This is an expedition through territories that are topologically similar”.
39 字幕內容部分節錄如下: “It’s a lie!/After lots of speculation, it’s there, at the foot of the volcano, that the moon- landing test were filmed./Before anyone walked on the moon, these pictures told us what we would discover later on./They prepare us with the spectacle of desolation./On the moon all you can see is dust (there is nothing else be sides dust) … /The conquest of space, which was a dream until now… had become an illusion”. 參見〈百萬個王國〉中的字幕內容 (Contents-incorporated, 2011)。
40 參見〈百萬個王國〉中的字幕內容 (Ibid.)。
41 Ibid..
42 “Mais du même coup, cet accroissement, cette intensification de l’anticipation peut aussi bien annuler l’avenir. C’est le paradoxe de l’anticipation. L’anticipation ouvre à l’avenir, mais du coup elle le neutralise, elle réduit, elle présentifie, elle transforme en mémoire, en future antérieur, donc en souvenir.”
43 Gebild 和 Bild 都是海德格的用詞,藉以區分兩個極為不同的概念。為了區分這兩個字,我們分別以「圖像」和「意像」來翻譯 Gebild 和 Bild 這兩個德文字。
44 〈百萬個王國〉字幕內容部分節錄如下:“Terrifying dangers lurked. I had not yet looked down into the bottomless pit which I was about to plunge into./I was ashamed to step away. Now the time had come./I leaned over a projecting rock and looked down …My hair stood on end …/The fascination of the void took hold of me. I felt my center of gravity moving, and vertigo rising to my head like intoxication./There is nothing more powerful than this attraction of the abyss./Nothing.. with the possible exception of … the state of weightlessness./For a moment I was afraid that their words might be my own, brought back to me by an echo.” 參見〈百萬個王國〉中的字幕內容 (Contents-incorporated,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