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近代史的角度觀看,東南亞各國與台灣在現代藝術的發展過程中(廣義而言,現代化同意於西化),都呈現一個明顯的共同特點──現代化進程與被殖民經驗兩者互為因果且緊密相扣合。就台灣方面而言,現代藝術的前輩們對西方藝術的學習,幾乎是透過在台的日籍美術教師的啟蒙,進而遠渡重洋前往當時的統治者日本進修;無獨有偶,相同的軌跡也在印尼、菲律賓、緬甸、越南等國的現代藝術發展史得到印證。例如,二戰前在越南現代美術發展上佔有一席重要地位的「印度支那美術學院」(Ecole des beaux-arts de l’Indochine),便是由法國藝術家維克多.塔迪悠(Victor Tardieu)與曾經留學巴黎美術學院的在地藝術家阮南山所成立。
2015年本館主辦之國際學術研討會「東南亞與台灣:視覺藝術的現代性與後殖民表現」引起國內藝術界及學界對該議題的關注,因此擬延續該熱潮,將研討會之主題設定為本期學報之專題,期待獲得更進一步的探討。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郭映思教授對她長期專研,有緬甸現代藝術之父稱號的巴基昂梭(Bagyi Aung Soe, 1923-1990)的創作進行考古式的爬梳與整理,得出其具現代觀念之藝術創作與佛教思想、修行間的緊密關係,同時對巴基昂梭如何解釋其藝術策略中的「現代」、「藝術」與「藝術家」的精神概念進行精采的分析。
馬來西亞獨立策展人及研究者蔡長璜(Chai Chang-hwang)以政經發展歷史為背景依據,作為分析馬來西亞90年代間興起的非主流當代藝術團體與替代空間的主客觀因素,並闡述其發展過程中所遭遇的各種問題與挑戰。
台灣影像工作者及獨立策展人羅秀芝(Sandy Hsiu-chih Lo)以柬埔寨金邊的「沙沙藝術計劃」(Sa Sa Art Projects)和吉隆坡的Lostgens’為例,藉以探討她長期研究與實踐的「策展地誌學」(curating topography),分析「策展地誌學」觀念如何轉換空間、作品與觀者的被動關係為地方、作品與參與者的主動連結。
專題主編 蔣伯欣 詹彩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