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未明的雲朵:一城七街

「未明的雲朵:一城七街」展係為本館配合市府「2014年臺北建城130週年」之重點展覽。由於本館首次策辦探討城市空間性與場所議題之專題展覽,特別邀集台灣與香港兩地專長於空間論述的兩位重要學者:香港大學曾慶豪教授與台灣元智大學阮慶岳教授兩人共同策劃。邀請包括台灣、香港、中國、日本各地擅長探討空間內蘊、場所記憶與居住關係之25位重要藝術家參展,提出多件現地製作之新作品。

本展議題是以探討現代城市中的多重向度為主軸,以去城牆去建築的命題,審視城市組成的文化元素與歷史肌理,細數城市空間與文化記憶相互演繹生成的關係與意義。本展更嘗試突破本館場地運用的模式與慣性,將三樓管狀展場轉化為七條街廓意象。從藝術家對空間詮釋與轉換手法中,審視現代生活中城市的本體,透過聲音、裝置、構築、影象、手稿、物件等等媒介特性,引導觀眾從渾沌未明且虛實交雜的現代城市中,觀察建築空間與身體記憶的依存對位。

  • 其寬街 Street of Chi-Kwan 陳其寬 Chi Kwan CHEN 山水街 Street of Landscape 王為河 Wei Ho WANG / 劉國滄 Kuo Chang LIU  / 李祖原 C.Y. LEE / 陳富宇 Fu Yu CHEN 尺寸街 Street of Scales 藤森照信 Terunobu FUJIMORI / 長谷川豪 Go HASEGAWA / 五十嵐淳 Jun IGARASHI 學習街 Street of Learning 尼克•波納 Nick BONNER / 多明尼克•江森海 Dominic JOHNS...
  • 陳其寬 │ 其寬街
  • 王為河 │ 山水街
    作品名稱:山水,不存在著一種稱謂…  創作說明: 在那些人們習慣稱之為“山”的,其實也只是尚未滑落的沙石已,這些長得像山形的沙石終究會滑落到一處處較為平坦的大地上。而那些又稱之為“水”的,也只是在水的存在中呈現較為平敞的意志,提供了世人一種假象的表層。或許,山水並不存在著一種自然,一種道理,或一種稱謂…,只是虛擬下的執念罷了。 這裡的部落、隧道或城市與空池,隱喻山形與水流的一種反思,藉由比擬性的表象,揭示山水延伸出人類生命不得不接納的處境,然而生而為人如何才能呈現一種出於存在真正的“活法&rd...
  • 劉國滄 │ 山水街
    作品名稱:殘片燼墨山水   創作說明: 安徽古民居殘片燼墨 台南老生活殘片燼墨 圓山舊威儀殘片燼墨 前朝山水殘片燼墨 就像「台南藍曬圖」一樣,"生活與記憶"、"殘片與整體"、"想像與現實"是我一貫關心的主題。在這個情況下,我思索著如何將這些散落於不同地點及時間的殘片,如何透過藝術創作,提出我對於存有的觀察與反省。 因此,我引入美術館外的圓山飯店與川流不息的交流道,形成山水畫中的建築與河流。跳動如藍色心火之椅,在畫中肆意出現,似乎在招喚著殘存的過去。台南老生活家具殘片、安徽古民居廳堂殘片,以綁模板的工法鑽洞,將每一個元素...
  • 李祖原 │ 山水街
  • 陳富宇 │ 山水街
    作品名稱:236851 陳其寬小行星   創作說明: 人類不斷的增生繁殖讓我們有無止境屯墾開發、移民繁衍的想像。 台北城由艋舺、大稻埕為原點,不斷的向東繁殖增生; 又如從我於美術館內北側王為河先生的[文]駛往南側李祖原先生的[武], 我在展覽中位於街廓[虛]的想像中就是穿越那路口的交通工具。 這是艘用預言朗讀出來的載具, 用已知的太空船獵捕到的未明幽浮、 用明朗的硬筆線條紀錄潑墨暈染的航行日誌、 用被命名的236851陳其寬小行星反射太陽光坐標出無垠的墓誌。 1944年飛往印度顛簸翻轉的軍機、 1951年兩天一夜趕往東岸哈佛的灰狗巴士… 也如我18歲蹺家從台南坐上熱...
  • 藤森照信 │ 尺寸街
  • 長谷川豪 │ 尺寸街
    作品名稱:百葉窗  創作說明: 這個物件主要有兩種規格:1/1及1/100。 當以1/1呈現時,物件看似百葉窗,可以控制從室外射入的日光亮度。然而在這種情況下,令我深感驚奇的是這個物件會以展間入口為起點,擴張、外推空間本身的邊際。這個物件製造出的視覺效果,讓展間的地板與天花板看似向外延展,彷彿融為台北的景觀。這是我決定搭建天花板,並將之漆上與地板相同的淺灰色的用意。假設,有一片雲(或一團霧)出現在這個物件中,觀者的感官範圍便會從展間向戶外延伸而去。此外,我可以肯定的說這個想法是會成立的,尤其是在北美館裡的這個空間,因為它是管狀展場的最底端。這個效果可以彰顯長型空間的潛力。 在1...
  • 五十嵐淳 │ 尺寸街
    作品名稱:比例尺之森   創作說明: 「時間」是一種人類自己設定的概念, 但是對地球甚至宇宙而言,都是一種非常重要、且初始的存在。 如同「時間」的絕對, 另一種重要的概念就是「比例尺」。 「比例尺」也是由人類自行設定, 但跟「時間」一樣,也是一種初始的存在。 建築,可以說呈現著 「時間」和「比例尺」的關係性。 本次的展示是一種針對「比例尺」進行思考的臨時建築。 首先,將讓身體呈彆扭狀態的臨時建築, 配置得如同「街道」或者「聚落」。 接著創造觸感舒適的地板, 和自在的空間。 彆扭的狀態, 會自然而然將人引導到舒適的地板或空間中, 人們將在其中停佇。 而身體會...
  • 尼克•波納 + 多明尼克•江森海 │ 學習街
  • 日本東北工業大學建築系 │ 學習街
  • 李沛峰 │ 學習街
    作品名稱:現實   創作說明: Alam劄記:與維吾爾阿希克同行 “阿希克”,維吾爾語,意為“主的癡迷者”、“遊吟詩人”,無家無業,四處漂泊。 阿希克不是一個人,而是一群人,是維吾爾社會中極其特殊的一群,既是一種宗教身份,但又對維吾爾木卡姆和民間音樂的傳承與流布,產生過非常重要的影響。 特立獨行的阿希克選擇居住的地方多在維吾爾社區的邊緣,然而他們的特立獨行在維吾爾社會中是被接受的,他們常被視作一種被施魔咒或者某種公共禁忌附體的人,但從伊斯蘭蘇菲信仰出發,阿希克又是維吾爾人內心渴望,卻沒有多少人能夠承受,最終實現...
  • 吳燦政 │ 學習街
    作品名稱:臺北市中山區聲音地圖  創作說明: 聲音的隱喻:一種注定要消逝在空氣中的事件   -  David Toop 有必要傾聽與面對我們生活所在的地方 有必要整理出來我們日常生活的聲音環境面貌 而聲音感知模式與狀態總是被我們所忽略 聲音俱有一種隱性潛伏流動的力量,它能激發/構成空間與事件,也是個人內心生活與情感以及世界的思維和意識的基本組成部份。 傾聽生活所在之處,平凡的生活聲景(甚多是屬于噪音的聲響內容,我暫且稱將它稱之為“髒的聲音 Dirty Sound” ),透過聲音地圖計劃的構想,層疊另一種未來考古學。 &nb...
  • 白雙全 │ 微物街
    作品名稱:谷之旅:在地圖消失處的探索旅程   創作說明: 一站:東京(已完成,2007) 二站:九龍(進行中,2014) 三站:台北(待定) 《谷之旅:在地圖消失處的探索旅程》這個系列的創作會用工作坊形式,在東京、九龍和台北三個城市進行。概念取材自我2007年的作品《東京異類旅行計劃二:谷之旅》,內容是我跟着一本很厚的東京地圖集,在兩頁之間縫隙內看不見的地方去旅行,我沿途拍攝了很多旅行相片,出版時我把相片中有我的位置都放在書本的縫隙之間。東京一站是概念的孕育,創作概念和探索方式會在不同城市中推進及演化。 在九龍的旅程,我和六十個參與者一同探索五張連成一線的九龍地圖,參與者以地圖...
  • 李威儀 │ 微物街
    作品名稱:遺物之街 拼裝屋/岸幸太 紅毛港遷村實錄-家/陳伯義   創作說明: 微者,少也,殘也,無也,隱也,細也,卑也。在開發主義與現代化發展下,城市文明的最微物,埋藏在與空間告別的遺跡裡。 位於高雄的紅毛港,是政府於2008年拆除改建為港口貨櫃中心、如今已經消失的老漁村聚落。陳伯儀在拆除之前,為已成廢墟的紅毛港攝下最後遺照,並通過這些遺影,進行紅毛港的生活史考察,採樣對象包含自1970年至2000年後陸續遷出的廢棄家屋,同時也蒐集遺留的物件,在橫跨數十年歷史的生活殘響裡,為空間記憶補遺。 岸幸太從2005年以來持續拍攝日本東京山谷、橫濱壽町及大阪釜崎等地,關注人的傷痕...
  • 何庭峰 │ 微物街
    作品名稱:台北1/2   創作說明:透過漫畫,描述當中華商場與建成圓環依舊屹立在台北市,探討集體化、資訊化、非正式、多樣化、個體化等議題。  
  • 姚仲涵 │ 微物街
    作品名稱:環境  創作說明: 在製作電子音樂的時候,有時覺得這是一個數學行為,有時覺得是一個空間的行為;需要計算由時間組成的單位,以及固定時間內的容積率問題。視覺則是利用混音的概念,將單元的形體透過排列組合而成。是一種將知識面捨去,完全讓感官主導的創作方法。
  • 歐寧 │ 烏托邦街
  • 李俊陽 │ 烏托邦街
    作品名稱:妙   創作說明: 妙!妙!妙!七彩迷魂妙廟〜廟〜廟〜妙工卍卍弄頭花 偶!偶!偶!人!人!人! 人是偶''偶是人'' 人景人'人擠人'人摸人'人愛人' 我怎是龍的傳人?我是一尾在太平洋愛唱歌的遍地開花鰲魚〜呼嚕嚕〜清晨呼吸吐泡泡! 山太子下降天頂不及不急如律令 宇宙無敵裝樣子神像拜拜拜拜 我相信有神〜可怎是玩文化宗教儀式而已〜 缽熱波樂密多養樂多 活菌乳酸優配雷 是的!我們都老了〜只會動動嘴皮子 不過聊勝於無 吼〜〜行動重於治療 沒錯!呵呵呵! 看我的七彩迷魂陣〜〜〜 鐺 鐺 噹 破軍要轉七煞了 鼓聲鑼聲...
  • 張永和 │ 烏托邦街
    作品名稱:小偵探  創作理念:爸爸的「小偵探」 「小偵探」是我和哥哥聽父親常講的一個故事。父親每次都是現編現講,我們很愛聽。可是現在回想起來,卻幾乎什麼都不記得。印象中小偵探傻呼呼的。唯一一個尚未遺忘的情節是小偵探藏槍:實在找不到安全的地方,情急之下,把槍放在廁所地上,在上面拉了泡屎… 我一直喜歡畫畫,喜歡偵探小說。近年來又看了美、法、義等國的繪本,慢慢動了自己也試著畫一本的念頭。主題自然而然地想到小偵探,這個只剩下名字的童年老熟人。失去的記憶不可能再找回來,只好重新編起,從小偵探的裝束開始…
  • 建築繁殖場 │ 雲朵街
    作品名稱:莫雲․莫云雲   創作說明: 雲~是星際生命的契機 雲~是天幕女媧的娟衫 雲~是太陽露臉的面紗 雲~是月亮含情的墨巾 雲~是汪洋把捧的飛船 雲~是灣流眼中的蝴蝶 雲~是山巒心情的飄動 雲~是寵物眼裡的風箏 雲~是城市街道的天幕 雲~是巷弄上空的窺者 雲~是現實世界的癡者 雲~是遊子心中的家書 雲~是你我心中的默念與寄情   領航員/王士豪 鄭乘騏 陳冠宏 林雨祥 創作成員/王國信 吳志強 劉佳豪 郭秉泓 徐 莘 顏妤真 許士庭 陳思涵 王婉柔 總監/呂理煌
  • 王喆 │ 雲朵街
    作品名稱:方間雲亭   創作說明: 方間,為以6種原則切割純粹幾何正方體所創造出一系列約54種的形態漸變單元,並以一種邏輯相互組構連結單元而形塑出空間中曖昧且模糊定義的「之間」。此為2013年與陳柏安、呂思蓉所發展出之設計方法,亦是一種可應用於不同機能或場域之空間型態模型(Model)。 方間雲亭,為呼應展覽主題「未明的雲朵」所創作的方案。由6種方間單元為基礎,並以人的尺度定義出基本單元尺寸為60x60x60公分,在外觀方正的量體中譜出一道在空間中連續翻轉的曲面,參觀者在其中可棲、可臥、可坐、可臥、可躺、可遊、可賞,猶如受空氣擾動而塑形的雲朵,柔軟而綿延。  
  • 方瑋 │ 雲朵街
    作品名稱:雲柱   創作說明: 一個猶如自然現象的風景,隨著距離的接近,讓感知開始有意識上的差異,除了對於物體(雲與柱)本身的尺度與形象的認知,也同時對於空間之間的關係,開始從整體趨向於眾多個部分,遊走在雲柱其間,柱仍具有其空間性,但卻弱化其物質性與存在感,雲則藉由穿透與層疊,時而厚實時而輕盈、形成一種變動而連結,清楚而不明的奇妙風景。
  • Ken UENO │ 雲朵街
    作品名稱:雲息閾界   創作說明:「雲息閾界」是一件聲音裝置作品。旨在創造一個形態學上介於人體呼吸以及環圍氣流的雲氣門檻,一種介「有感」與「無感」之間的心理狀態。使用近100個mp3喇叭,從天花板懸吊到半空中,宛如自天而降的音雲,而每一個小音雲都各自具有特別的音律與節奏,同時齊鳴。這件作品位為展覽入口處,成為一個聲域的關口,介於纖如雲絲的飄忽不定到物質真實地存在之間,一個過渡與未明地帶。
  • 邱文傑 │ 雲朵街
    作品名稱:現代搖擺   創作說明: 我以為身處於後現代或當代,心情該是輕的。像是一縷炊煙升起,一襲輕紗掠過! 輕輕的等待,等待混沌之未明。 沒人知道何時能撥雲見日,只能痴望薄雲永在。 穿梭虛實之間,時而向內時而向外。 擺動內外之顛,時而內視時而外觀。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搖擺吧現代。 台灣社會百態也是輕的,來無影,去無蹤! 「輕現象」、「輕空間」、「輕美學」、 「輕生活」。 「輕」或許才是混沌世代的出口,一種希望,或能打開台灣建築另一扇窗! 現場的展示物件為一系列同心圓構成的弧形片斷,穿梭於大型挑空與展覽空間之間,虛實穿梭,觀與被觀互換。視展覽空間為走廊,視界面為展覽...
  • 阮慶岳/曾慶豪

    阮慶岳 現任台灣元智大學教授,藝術與設計系系主任,曾為開業建築師(1992-2002;具有美國及台灣建築師執照)。除教職外,也創作文學、建築與藝術評論及策展。 文學與建築類著作超過30本,文學著作包括《林秀子一家》等,建築著作包括《弱建築》等。其中小說創作獲獎許多,包括台灣文學獎散文首獎及短篇小說推薦獎、巫永福2003年度文學獎、中央日報短篇小說獎、台北文學獎文學年金、2004年亞洲週刊中文十大好書、2009年亞洲曼氏文學獎入圍,同時也獲得2012年第三屆中國建築傳媒獎建築評論獎等。 曾經三度於「台北當代藝術館」策劃展覽,包括2002年的《長安西路神話》、《黏菌城市》,以及2004與安郁...
  • 阮慶岳

    現任台灣元智大學教授,藝術與設計系系主任,曾為開業建築師(1992-2002;具有美國及台灣建築師執照)。除教職外,也創作文學、建築與藝術評論及策展。 文學與建築類著作超過30本,文學著作包括《林秀子一家》等,建築著作包括《弱建築》等。其中小說創作獲獎許多,包括台灣文學獎散文首獎及短篇小說推薦獎、巫永福2003年度文學獎、中央日報短篇小說獎、台北文學獎文學年金、2004年亞洲週刊中文十大好書、2009年亞洲曼氏文學獎入圍,同時也獲得2012年第三屆中國建築傳媒獎建築評論獎等。 曾經三度於「台北當代藝術館」策劃展覽,包括2002年的《長安西路神話》、《黏菌城市》,以及2004與安郁茜聯合策展...
  • 曾慶豪

    1974 出生於馬來西亞 在南加大建築學與紐約柯柏聯盟學院研習建築。American Academy in Rome 羅馬獎 06-07 年得主,並創立DEHOWPROJECTS工作室,於香港與紐約進行藝術與建築設計。 近期作品包括北京 Grand Opening Project 策展與 Miniature Museum 設計。他曾於Cooper Union 與杭州中國美院任教,目前於任教香港大學建築系建築設計與視覺文化助理教授。 虛實交雜的現代城市中,觀察建築空間與身體記憶的依存對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