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2014 X-site計畫入圍展:解放空間的9種想像

參展團隊:陳宣誠+任大賢+蘇富源建築師事務所 / 嶼山工房 / 夾層工作室 / Gizmo co- / 巨集設計顧問有限公司 / 絡吳建築工作室 / Double A / 成大建築系R Studio / 本冊-裝幀建築

 

當代建築於二十一世紀初起的重大改變之一,已有傾向不太建築的建築趨勢,出現了以特定場域的裝置、願景和實驗來幫助我們了解並重視建築面對的現實。著名建築策展人艾倫‧貝斯基(Aaron Betsky)主張:「不展示已經存在的建築物,要收集與鼓勵實驗性建築的方案,特別是有啟發性與誘導性的建築圖像」。本館2014年開辦X-site徵件計畫,意在拓展藝術創作版圖之於建築裝置,為此,提出本館的戶外廣場做為想像空間與創作基地。透過外延至公共空間的建築藝術創作行為,改變甚而解放建築師、藝術家及策展的立場,進一步探討都市計畫與日常生活的各種面向,包括運用移動性、臨時性建築裝置,以便看見『暫時性介入』(temporary interventions)在城市發展的作用。

 

《2014 X-site計畫入圍展:解放空間的9種想像》,是2014年參與此計畫提案團隊的9組入圍作品。舉辦展覽正是讓提案內容重回理念、背景、材質、技術與藝術思考等,並以模型、圖稿、文字、影像動畫及材料裝置等素材呈現。透過入圍展不僅讓大眾看到不一樣的提案水準及成果,更希望推動當代建築及了解台灣建築的另類思考模式,感謝所有展出的建築藝術家參與此計畫,提供如此令人興奮的起點與思考。

 

本次展覽與空間設計質材包括可回收的包裝用木棧板、燈泡球組,木條、透明性材質等,象徵一種遊擊式當代建築語彙,意在模擬持續進行思考的工作狀態。

  • 成大建築系 R Studio │ 屋頂加建計畫
    以X反轉與交叉意含,將慣常的身體視角帶到另一種高度,北美館廣場其實是片屋頂的新觀點,翻轉形塑台灣空間擴張與限制的屋頂地景。屋頂之下是體制機構高度的秩序; 屋頂上,有私密居家與個體自由的詮釋,不同高度屋頂間更有新社交關係的可能。「上屋頂」,翻轉由上而下龐大機構,成為由下而上多元參與。從廣場與屋頂之間的高程翻轉反思都市變遷,不同角色、中介平台之間,以日常生活物件為媒介組構出的「活動基盤」,由下而上各種佔領與介入作為真實生活事件的延展,重新組織新台灣屋頂加建的都市地景。 三種屋頂加建內含可應變、彈性增長的生態系統,彼此交疊、延展、製造邊界上的不確定性與不同行為活動互動,刺激參與者重新閱讀、感知獨特...
  • 嶼山工房 │ 掠影或我庄
    由輕量、可回收的單一的鋁材單元系統構築。以垂直錯落柱列構成的懸浮高穿透性的二個菱形空間量體,置入北美館前廣場,回應並重塑環境涵構。探求節制的「技術系統理性」及「共感多重意義詮釋」的自明「物」與「場所」,回應「現代性」的基本理解。   系統或低限的抽象表現 ─ 構築,作為詮釋的物,作為內在物理、幾何和結構、材料構造的自律與恰當關係完成的自明整體,「系統」因此是形式與內容秩序衍生的重要「平台」,是實踐材料作為手段同時是目的之物的「意義」開發與內化歷程。   掠影或我庄的重返 ─ 構築,作為場所的形塑,是向時間開放的歷史、記憶、回憶、想像、慾望的「似曾相識...
  • 本冊-裝幀建築 │ 裝幀建築
    挪用編輯裝訂紙本的方式—裝幀(Binding) 。以在地的素材與生活經驗搭建出具有公共性、獨立性、生活性、集體性、臨時性、偶然性與多樣性的建築事件。裝幀是閱讀行為所體現的一種樣態,寫錄著在地的文化與常民的生活,啟蒙後所撰寫下的歷史記載著民間生活的想法;不再引用來自西方啟蒙的美學,將表面紊亂極具生命力的系統引出,發掘隱含其中的自我調整,是將擾動轉化成彈性能力的內在隨機性而產生的裝置。裝幀建築所運用之材料以源自這塊土地的生活經驗,並具有完整構建系統的民間常見的PVC塑料水管為主體,再加上都更後舊建物所拆下的廢木料,以這些環境中常見的景觀與經驗轉換而成的實體作為構築的材料。
  • 夾層工作室 │ 水塔雲計畫
    臺北是一個多雨的城市,每年平均超過一半日子都在下雨。本作品希望透過地景裝置計畫來反轉雨天陰鬱、乏味的空間感受,讓陰雨天逛美術館也能是一種特別經驗。   水塔雲計畫在美術館基地一共設置四朵水塔雲:入口設置廣場表演雲(Stage Cloud展雲)及兩朵互動雲(Share Cloud 享雲)、(Swing Cloud弄雲)以及側面廣場設置一朵(Show Cloud賞雲)。每座水塔雲由四個水塔座、許多半個不鏽鋼球型水塔及水寫布基座構成。不鏽鋼球型水塔一共有直徑110cm、145cm、173cm三種尺寸,皆為現有市售的球形水塔尺寸。水塔以鋼構水塔架支撐在空中,底部以水寫布基座固定,水寫布基...
  • 巨集設計顧問有限公司 │ 乙太計劃
    建築定著於土地之上、天空之下,作為人類安居的物質性表達,呈現人類在物理世界的定位及社會性價值。「乙太」地景裝置計畫意圖重新解構建築與土地、天空的關係,以新的科技實現將建築固著於空中的可能狀態,反轉「地景」(Landscape)為「空景」(Skyscape),思考人造空間在物理世界的存有狀態,並以互動式的建築構件定義空間與人的行為模式,提出新的建築宣言。 西方建築學家致力於柱式系統的論述與規範,以追求符合最高自然原則的建築美學秩序。「乙太」計畫回歸以「柱」為建築基本元素,重新探討新建築構件的可能性,由古典柱式追尋的自然美學比例原則典範,轉移到以自然物理性原則為新典範的建構基礎:經由物理性的浮力...
  • Gizmo co- │ 愛麗絲的佔領
    一輛Ubike被北美館前的管理員制止騎過這片眾人以為的「廣場」,我們開始狐疑下一件會被制止的事究竟是躺下?接吻?還是野餐?面對X-site的未知活動與敏感底盤,以建築作為一種裝置地景,我們選擇戲謔式的空間佔領與飄浮式的物質界面,釐清這裡如何像個「市民的廣場」。   我們運用一種人力組裝、輕巧的構造形式,將向下的重力轉為向上的浮力,界定空間活動與凝視場景,從道路邊緣漫布到館內大廳,讓人們,特別是孩子們,拉動成波浪般的「遊戲地景」,好玩地打開廣場,去關注二件平常事:我們共享一片天以及我們來自四面八方。在全球化的都會區,城市既是單數,也是複數,市民來自各地落腳於此,也從台北出發到各地去...
  • 絡吳建築工作室 │ 自然沉浸
    Immersion,一種回歸於人體本身對環境力的感受及環境元素本身對人體的影響力。透過日常生活中的回收材如廣告帆布本身的質材特性與光,風,雨,音互動並創造出特有的”沉浸氛圍” 與參與者的感官混合(mingle)。   相對於”物件”或”大型建物”,人體在Immersion(沉浸式空間)的尺度時,並非把物件客體化或把自身主義化,而是呈現主客難辨的模糊狀態,於是環境可以是與人體相容並行的系統。環境包圍人體,自然元素透過材料本質在時間的慢行過程中開始與人體感官交流。作品裝置盡量減少高能量消耗如鋼、金屬等材質,而採用...
  • Double A │ 邊界與邊境
    邊界看似運作起世界連結的命脈 卻也是終止自我與他我的根源 當一種邊界的道理吹向世界所有的角落 與角落裡所有的人時 邊界將不再是私欲的宣言 反而是一種象徵的反思 因此這種反思下的思索與思維 將造就出一種邊境下的內我意志 這才是邊界之所以存在的道理 邊境本不作遮蔽之用 卻為象徵之用 詮釋之用或隱含之用 人們在邊境的境地裡 才終於熟悉了存在所需要的隱含與引述 一種若有其為而所失的揭示 將揭示出真正存在的道理 真正的邊境也意謂著真正的內我 它所能彰顯的 顯然比尋常觀更隱喻更深遠也更雙我 而獨立的等待我們 在了解邊境的隱含時才能予於察覺
  • 陳宣誠+任大賢+蘇富源建築師事務所 │ 邊緣地景
    中景−邊緣其中的諸種對話 / 策展人 邱俊達   唐望爬上台地邊緣的一座大岩石上…那是一塊砂岩被風化成像是陽台的結構,有兩根柱子。…唐望說我們要在那裡露營,那是個安全的地方,因為對山貓或其他野獸來講是太淺了,做老鼠窩又太暴露了。給昆蟲又太多風了,他笑著說,那是人的理想地方,因為其他生物都無法忍受。                                   &n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