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2013 臺北美術獎

2013「臺北美術獎」經兩階段評審之後,共計十二位參賽者進入決賽,並將創作概念落實為展覽呈現,展出作品包含平面、裝置及數位影音。本屆臺北美術獎得主是黃博志,作品為藝術行動計劃《五百棵檸檬樹》。獲得優選獎的分別是王仲堃的聲音裝置《另一種音景系列-樂透》、吳建瑩的錄像裝置《我的朋友》、陳亭君的繪畫系列《日夢之所》、郭俞平的複合媒材《延遲與凹洞》,以及鄭崇孝的繪畫作品《第三次工業革命》。入選作品則包含:民生里民生里—《民生里民生里》、何昱達—《24小時檳榔攤》、張雍—《雙數/MIDVA》、張永達—《matrix.24 N°1》、黃于珊—《不自然系列/看見‧看不見X系列》及廖祈羽—《小心》。

  • 何昱達
    曾參加過「2013羅馬國際錄像藝術節」 (LPM 2013),以及「2012葡萄牙國際戶外投影藝術節」。本次參賽作品《24小時檳榔攤》是透過「擬像」及「再造影像」的概念,重現台灣在地檳榔攤的方格空間於美術館場域,此作並非著重探討傳統文化意涵,而是藉由影像裝置形式去創造一個不同的觀看視角。   個人簡歷 2009-12│英國愛丁堡大學,建築及景觀建築研究所,視覺藝術博士班研究 2005-7│紐約帕森思設計學院,科技與設計研究所,藝術碩士 展覽 2013│現場影像投影裝置,羅馬國際錄像藝術節 2012│二十四小時檳榔攤三螢幕戶外投影裝置,葡萄牙國際戶外投影藝術節 典藏 2012│國際...
  • 王仲堃
    曾多次入選「臺北美術獎」,並獲得2011「高雄美術獎」觀察員特別獎,長久以來,他致力於聲音創作,以及與跨領域表演團體合作。此次參選作品《另一種音景系列,樂透》,透過樂透隨機取樣的概念,隱喻生活中不可預期的機會,並利用隨機排列的號碼編織聲響,試圖藉此置入感性元素,闡述人生機緣的美好一面。   個人簡歷 2010│台北藝術大學科技藝術研究所 2005│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 展覽 2013│另一種音景系列─王仲堃個展,新畫廊,台北 2013│2013 亞洲時基:新媒體藝術節—微型城市,紐約 2013│龍之時,勞瑪美術館,芬蘭 2010│+ - * / 王仲堃─聲音裝置個展,...
  • 吳建瑩
    強調藝術作品之開放性,其表現手法為邀請擁有不同文化背景的民眾參與他的創作。此次參賽作品《我的朋友》為25分鐘的錄像影片,記錄二十位受訪者,對於個別生命之時間軸與各種所謂「朋友」關係的思考與感知。同時,藉由拍攝這部片子展開友誼鏈之串連行動,延伸其創作脈絡。   個人簡歷 2013│國立巴黎高等藝術學院國家高等造形藝術文憑 2009│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造形藝術研究所藝術碩士文憑 展覽 2013│語法學:當代錄像趨勢,鳳甲美術館,臺北 2012│第三屆自然與森林藝術節,洛宏汀之家,歐伯皮耶,法國 2009│1 2 3 4,國立巴黎高等藝術學院,巴黎 2009│活體行動誌,塔瑪特畫廊,巴黎...
  • 黃博志
    近年致力於以藝術資源進行自我組織的計畫,主要探討農業生產與民生消費等相關議題,並試圖藉由商業消費模式開展新的藝術表現態度。此次參選作品《五百棵檸檬樹》,以詩意的文字敘述,說明類似社會行動之計畫發想來源與內容,透過募款購買檸檬種子,從種植、釀造檸檬酒且創立品牌的過程,表達對農業活動的長期關注與積極作為。   個人簡歷 2011│台北藝術大學科技藝術研究所碩士 2005│台中師院美勞教育學系學士 展覽 2011│糾結:數位時代的群聚生成,國立台灣美術館,台中 2010│第八屆台新藝術獎,高雄市立美術館,高雄 2009│秘密花園,雀而喜美術館,紐約 獲獎 2010│第八屆台新藝術獎─年...
  • 郭俞平
    熱愛電影及特別關注台灣近代歷史,其創作皆基於史料記錄與實地訪查,主要以錄像、裝置及文件之形式,抒寫自身對台灣某些歷經社會變更地區的情感與看法,尤其著眼於國民政府威權統治後,台灣社會所遺留的轉變,如:野柳或已沒落的眷村。此次參選作品《延遲與凹洞》,就是以國民政府遷台後興建的中興新村為主題,探討政治結構位移對地方發展的影響。   個人簡歷 2010─至今│台北藝術大學跨領域藝術研究所 2008│台灣藝術大學雕塑學系 展覽 2013│水泥之愛─郭俞平個展,南海藝廊,台北 2010│綠色標籤,或其相反,南海藝廊,台北 2009│Punto Diablos打開─當代藝術工作站,台北
  • 陳亭君
    獲得2011英國倫敦大學Slade藝術學院獎與2013美國I-Park Foundation藝術家旅行駐村補助。她目前執行的拜訪計畫,先透過實際的訪談且參觀每位受訪者私人住所,再以繪畫形式呈現日夢之所的概念:「思想悠遊的意識場所」。訪談對象來自世界各地,擁有不同文化背景與行業,藝術家針對他們的故事融入個人感懷,進而探討私密空間所衍生的意涵。   個人簡歷 2009-11│藝術碩士,斯萊德藝術學院,英國倫敦大學 2005-08│藝術學士,設計暨藝術學院,臺灣彰化縣私立大葉大學造形藝術學系 展覽 2014│臺北美術獎,臺北市立美術館,台北,臺灣 2013│藝術家博覽會, 台北紙廠19...
  • 張永達
    致力於數位、聲音藝術創作,為i/O SoundLab成員,經常參與聲音藝術之現場演出。在自身受到2011年日本311地震衝擊後,開始發展「看見/看不見」系列(seen/unseen)計畫,著眼於對自然災害、輻射問題及媒體隱憂等多面向議題的反思與探討。參選作品《matrix.24 N°0》與《matrix.24 N°1》,為此系列之延伸,主要將地震震波轉換為聲音震波,透過聲音立體裝置呈現一天以內的地震訊息。   個人簡歷 2005-9│台北藝術大學科技藝術研究所 2000-3│銘傳大學商業設計 展覽 2013│Seen/Unseen-hyper.data─張永達個展...
  • 黃于珊
    從事繪畫創作,身體感官所體悟的生活點滴為主要的取材來源,此次參賽作品《不自然》系列及《看見‧看不見X》融入複合媒材,純粹地強調「造形」及「素材」的概念,並透過標題傳達其作品意涵:人經常在不自覺的情況下,因環境影響,產生許多扭曲及迷失的行為表現;又或者容易因生活壓力而忽略視角以外之事物。   個人簡歷 2004│大葉大學造形藝術系學士 展覽 2013│We 我們 women 11個女人的對話,高雄新浜碼頭藝術空間,高雄 2013│2013新人推薦特區,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 台北 2013│2013第12屆台灣藝術家博覽會,台北紙廠1918,台北
  • 廖祈羽
    曾多次入選「臺北美術獎」,為2010年第五屆臺北數位藝術獎音像類首獎,主要發展錄像作品,善於運用自己在影片中角色扮演的元素,探討生活經驗裡不同層面之細膩感受。此次參選作品《小心》以無情感的運鏡方式,試圖點出人在平順生活因突發事件而產生的失落情懷,影片中刻意穿插的情節猶如情緒感受之轉換,是一種創造觀者想像與記憶線索的手法。   個人簡歷 2012│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科技藝術研究所 2008│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系 展覽 2013│廖祈羽個展,18街藝術村,加州,美國 2013│清明夢—廖祈羽個展,伊通公園,台北 2013│啟蒙之光— 台灣媒體藝術展,新加坡,新...
  • 張雍
    曾獲斯洛維尼亞年度最佳攝影作品獎,目前工作於斯洛維尼亞與台北,其攝影創作主要以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人文故事為發展軸線。此次參賽作品《MIDVA/雙數》,藉由攝影與影像內容,記錄人與人之間細膩情感的連結,試圖將每個拍攝畫面融入自身對生活經驗的感悟,且期望以斯洛維尼亞特殊的文法用語「雙數」,開啟更豐沛的創作能量。   個人簡歷 2004-│布拉格影視學院攝影系碩士班 1997-2001│輔仁大學影像傳播系,台北 獲獎 2013│美國紐約 Eyetime 2013 國際攝影大賽,首獎 2012│法國巴黎 PX3 國際攝影大賽專業組,新聞攝影類,首獎 2012│斯洛維尼亞 EMZIN 年度攝...
  • 鄭崇孝
    曾入選「2013高雄獎」素描類,其創作以平面繪畫為主。此次參選作品《第三次工業革命》,試圖針對能源耗竭議題提出看法,以一系列具普普風格的自畫像,描繪數十年後相關問題所造成的景象。為呼應能源危機之主題,他特別使用舊的帆布畫布作為素材,以實際行動表達對地球資源與環境的關注。   個人簡歷 2014│國立台灣藝術大學美術系 展覽 2013│2013高雄獎,高雄市立美術館,高雄 2013│笑笑—鄭崇孝個展,435藝文特區,台北 獲獎 2013│2013高雄獎素描類,入選
  • 民生里民生里
    始於2012至2013年林奕維(1987- )持續發展的創作計畫,主要探討消逝的公共意識與河川環境議題,作品呈現形式則藉由林奕維的繪畫與書寫文本,搭配徐孟榆(1991- )的裝置視覺構想及空間設計,其中亦透過室友私人日記內容,進而引導觀者思考公共場域與私人空間的關係。   個人簡歷│林奕維 2010─至今│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跨域研究所 展覽 2013│帶火星人去看展,南海藝廊,台北 2013│八小時們—另一種方式的陪伴,關渡美術館,台北 2012│複眼:台北圖宰場,鳳甲美術館,台北   個人簡歷│徐孟榆 2013─至今│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創作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