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破身影

此展集合了許哲瑜、蘇匯宇與余政達三件委託製作的影像裝置作品,分別回應台灣1990年代的三個文化史檔案,包括台北空中破裂節(1995)、台灣渥克劇團早年劇碼,與文化評論雜誌《島嶼邊緣》中一場酷兒身體的對談。展覽重新凝視當時以身體官能為基底的文化實踐──關於破敗的身體、踰越的感官、未竟的烏托邦。

 

三件作品背後的歷史文本乍看是零散而不規則的計畫,卻不約而同地涉及了某種遊戲的、干擾的、混雜的、庶民的文化實踐,遙遙相對於當時主流場域中雄辯、系統化的論述。在解嚴與野百合學運之後蓬勃發展的地下文化場景中,破敗的身體性化為各種小敘事,在大寫政治的解放周邊如影隨行,並被武裝為一種反文化的戰略,也形塑了當時對於邊緣與反叛的想像。

 

「破身影」的展題,指涉了1990年代台灣地下文化關鍵字的「破」,也是對「Brocken Spectre」(布羅肯鬼影)的訛譯與誤讀,該詞指稱登山者在頂峰時背對陽光,身體在前方雲霧中投射出的巨大陰影,舊時常被誤認為幽靈。這個橫亙在我們視線前方如鬼魅般的身影,在展覽中變成了一個歷史隱喻──它是我們自身的投影,卻又像是一個如幻術般溢出了主體的幽靈。

 

展覽並不著力於再現歷史,更像是試圖捕捉文化史的鬼影。三件作品是破敗身體的歷史迴光,也是對於晚近文化檔案的改編、致敬與再想像。

 

參展藝術家 | 余政達、許哲瑜、蘇匯宇

策劃 | 游崴 x 在地實驗

  • 許哲瑜
      畢業於台南藝術大學造形藝術研究所,現為自由藝術創作者,作品形式多以動畫、錄像、裝置為主。作品關注媒介與記憶之間的關係。對創作者而言,無論是個人私密的或群體記憶,重要的並不只是透過媒介所能回溯的事件歷史,更是記憶如何被建構與被觀看的過程。曾舉辦個展於台北市立美術館、關渡美術館、加拿大SAT科技藝術中心、台北數位藝術中心。
  • 蘇匯宇
      影像、媒體、史料與日常生活交織後的複雜現象吸引著蘇匯宇,過去他以錄像探討大眾影視媒體對人們觀看的影響,以及人們對媒體的思想與慾望的投射。電視與電影的暴力美學、失眠夜的恍惚情境、虛實交錯的幻境景象、電影文化對於女性身體影射或明示的情色與性暗示等,其各式創作主題皆取材於自身被媒體環繞的相關經驗,從電影、電視文化、廣告、國家機器、恐怖主義、自我與他者、身體、慾望投射乃至幻覺與真實等議題都是他的關注項目。近期蘇匯宇開始著迷於古籍與稗官野史的閱讀經驗,透過重讀、重敘與重新組裝過往時代的書籍,獲取對於身體、存在與歷史等課題的重新認識。作品曾先後展出於台北市立美術館、國立台灣美術館、台北當代...
  • 余政達
      1983年生於台灣台南,畢業於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學院美術系及美術創作碩士班,目前居住及創作於台北。2008年參加第六屆台北雙年展並獲台北美術獎首獎,2009年代表台灣參加第五十三屆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同年受邀參與奧地利林茲復刻雙年展。2012年獲得東京藝術博覽會唯一獎項培根獎殊榮,並參與第五屆澳洲墨爾本媒體藝術雙年展及法國圖魯斯亞洲製造藝術節,2013年參與紐約ART+網路雙年展、國立台灣美術館亞洲雙年展以及紐約皇后美術館年度計畫 Queens International。2014年受邀中國中央美院的雙年展、國立台灣美術館台灣美術雙年展,與紐約年度藝術盛事「亞洲當代藝術週」重...
  • 游崴

      藝評人、獨立策展人。1976年生,2003年畢業於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史與藝術評論研究所,主修藝術評論,之後歷任《典藏.今藝術》雜誌主編與特約撰述,關注台灣戰後藝術與視覺文化,文章散見各期刊、專書與展覽圖錄。2014年曾任台北市立美術館「觀.點──李元佳回顧展」英國田野調查工作統籌,以及「造音翻土:戰後台灣聲響文化的探索」策展協力。2015-16年間於倫敦大學佩爾茨藝廊策畫展演「射殺鋼琴師:台北噪音場景1990-1995」,以及「Undertone」與「Formless」等聲音藝術活動。現為倫敦大學柏貝克學院London Consortium人文學暨文化研究博士候選人。
  • 在地實驗

      「在地實驗」(ET@T)由藝術家黃文浩創立於1995年,觀察與發展所有具有潛力的藝術形式,並探索因數位文化產生的不明狀態。在地實驗以客觀檢視、主動投入的雙重身份,持續延伸觸角到當代藝術各個可能的領域,積極發展成為集合理念與實作能力兼備的機構。二十餘年來,在地實驗集結多位台灣在地的數位藝術創作者,以在地人的視角,透過不同形式與面向呈現台灣當地特有的人事景物,思考地點與地點、地點與台灣、台灣與世界的多元關係。不論是數位文本、理論與各種數位文化相關的展演形式,在地實驗希望藉由完整而深入的專業知識,經由實際的創作與演練,累積出厚實的經驗與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