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2015臺北美術獎

由臺北市政府主辦的年度藝術競賽盛事—「2015臺北美術獎」,已累積多年籌辦成果,見證臺灣當代藝術的活躍發展。「臺北美術獎」是臺灣藝術圈具前瞻性、指標性的競賽獎項之一,力求鼓勵優秀藝術創作人才,及富有內涵與時代精神之藝術創作,希冀激發臺灣藝術圈更多元的創意能量與思想。

 

今年遞件數量高達258件,僅16位藝術家進入決賽階段,競爭相當激烈,「2015臺北美術獎」首獎得主為王湘靈,其攝影作品《質變》以自然為主體設定構圖,嘗試撥開人與人之間複雜的共生關係,並從現實生活體悟到人的孤獨本質。

 

優選獎得獎藝術家為許聖泓、張夏翡、林泰州、莊志維及致穎。獲得入選獎之參賽藝術家包含:翁翊軒、張永達、廖昭豪、林怡君、賴宗昀、郭俞平、彭奕軒、齊簡、徐叡平與陳庭榕。

 

※ 本展覽作品《太平洋公主》包含不定時現場裸身表演,僅建議18歲以上民眾參觀。

  • 張永達(b.1981)
    《相對感度N°1 [ver.2]》是張永達基於2011年聲音裝置《相對性+/-》所發展的新系列作品,主要思考聲音、溫度、視覺、空間與身體感知之間可能形塑的關係,開拓視覺以外的身體感知,以及觸診視覺所無法察覺的變化。在極簡的空間裝置中,張永達透過定時滴水於加熱鐵板產生的穿透性聲響,試圖喚起觀者下意識在觸覺、聽覺的感知狀態。整件作品緩慢發展的時間性概念,則顯現於水在鐵板表面汽化產生的層層水垢與鏽痕,這也使作品的發展時間拓延至展期結束為止。     藝術家簡歷 1981年生於台灣,目前工作與居住於台北。作品包含多種形式,如聲音-影像、實驗聲響、裝置和現場演出。關注...
  • 許聖泓(b.1987)
    許聖泓透過創作《三川州》系列繪畫的過程,重新觀看、認識臺灣島嶼的自然景致,以及這塊土地隨著時代變遷所累積的人文風光。形塑此作的重要手法即是重繪與輸出日據時代在臺發行的繪葉書(風景明信片),誠如許聖泓所述:「繪畫令我著迷的是過程中時間痕跡的累積、變化與所形成的圖像,它無法再現與解決現實,而是自身成為檔案(圖像)後再重新開啟對現實有感的觀看縫隙」。     藝術家簡歷 1987生於高雄 2014 國立台南藝術大學 造形藝術研究所 畢業 2009 國立嘉義大學 美術系 畢業   個展 2015 《三川州》,Gai Art 㮣藝術,台北,台灣。 2013 《我...
  • 翁翊軒(b.1992)
    翁翊軒以行為藝術呈現《研究什麼是壞掉的照片》系列作品,這標題,本身就是對普羅大眾價值觀及觀看動作的諷喻說詞,透過藝術行動來詮釋這個題目的核心精神,使用顏料直接塗抹於各種生活周遭景物,試圖探討人對日常生活事物慣性的觀看模式。翁翊軒也嘗試提問:在充斥大量圖像、快速訊息的時代,觀者是否能透過此作反思自身關注影像時的篩選標準;也就是停下步伐、觀察周遭熟悉的環境,進而分析自身的「影像截取價值觀」。     藝術家簡歷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美術學系學士(B.F.A)   個展 2015 慈善X 藝術 SHOW ART 宣藝術 2015 過敏 臺藝大第二校區紙廠工作室 ...
  • 張夏翡(b.1973)
    張夏翡藉由行動∕表演作品《太平洋公主》反思女性在當今社會的身份定位與形象認同。臺灣酒店稱呼女服務生為公主,與皇室或童話的公主稱號一樣但意義相差甚遠;而作品名稱Pacific Princess實為美國公主郵輪系列之一,1999年首航,有目前最長的環遊世界航線。表演者以幽默的方式,頭臉藏蔽於象徵主流符號的米老鼠布偶裡,在公共領域裸體,展現挑戰公權力及輿論的姿態。靜靜等待的表演動作,帶出現場的尷尬、壓力、羞恥與無助感,讓人對生命的脆弱性不知所措。     藝術家簡歷 1973年生於台北 目前居住巴黎   學歷 1994-1999法國國立波爾多美術學院DNSE...
  • 林泰州(b.1968)
    林泰州使用錄像及平面數位影像輸出呈現系列創作《我的身體就是空汙監測站》,主要以錄像藝術介入環境議題,揭露現今石化工業擴張發展之下,嚴重汙染環境及脅迫當地居民身心健康的真實樣貌。抗議空氣污染的深切訴求為作品的發展主軸,如林泰州表示:「這是一部粗糙的數位影片,在數位時代故意以低劣和『被汙染』的畫質方式呈現,以反抗的姿態與顛倒的構圖對跨國企業造成汙染的抗議」。     藝術家簡歷 1968生於台灣台南   獲獎 2008 美國影視金鷹獎,華盛頓特區,美國 2008 上海電視節(白玉蘭獎亞洲紀錄片金獎),上海,中國 2002 威尼斯國際影展(未來電影學會首部長...
  • 廖昭豪(b.1990)
    在作品《荒域》中,廖昭豪利用紙漿製作日常生活常見的紐澤西式護欄,藉由呈現紙漿的材質特性,點出含混泥土成分的工程所需物,不利回收卻佔據自然環境而衍生的議題,如廖昭豪提及:「道路旁、山坡上、橋墩與高架橋下,閒置的護欄任意堆疊排放,時間久之任藤蔓攀爬,遭植物掩蓋,看似被自然淹沒,實則為文明後對自然環境很暴力的霸佔與入侵」。     藝術家簡歷 1990 出生於台灣   學歷 2011 畢業於國立台北藝術大學 雕塑組 2013 入學於國立台南藝術大學 造型藝術研究所   經歷 2015 高雄獎 高雄獎 第十三屆 桃源創作獎 入選 vt 非常廟 推...
  • 致穎(b.1985)
    致穎在「無聊現代生活」的展覽架構下,提出《夢魘》、《慢跑》、《豐田》三件錄像、裝置作品,以詼諧的創作手法,探討伏蟄於日常生活的慣性思維與行為,並試圖應用米歇爾‧德‧塞托的論點「日常戰術」,挑戰資本主義世界產出的行為模式。致穎表示:「日常戰術是一種弱者的技藝,以迂迴間接的方式來繞過權力的支配,我嘗試篩驗出藏匿於人類生活圈中的資本性質,並引導觀眾重新思考由系統和社會規範等戰略所形塑的生活慣性」。     藝術家簡歷 學歷 2011 - 2014德國柏林藝術大學 藝術創作最高學歷 2008 - 2011實踐大學 - 時尚與媒體設計研究所 2004 - 2008國立臺北藝術...
  • 彭奕軒(b.1990)
    彭奕軒以白板易書寫、抹去的特性建構作品《非永久性的標記》的核心概念。彭奕軒表示:「我認為白板的性質是可以無限從頭開始書寫,對於白板上所給予的訊息或圖像,我們總是輕易忘記上面所標記的一切,但這些給予的部分,早已進入我們個人生命(個人影像歷史經驗),潛藏在其中。它同時又是日常每個人都能接觸、感知到的媒材,觀者看到的反應會很容易的感知出一種隨時會消逝的標記影像」。     藝術家簡歷 1990 出生於中壢,現居住於台南 2011 畢業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系 2014 現就讀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 造形研究所   個展 2015 CANVAS 彭奕軒個展 想貳藝...
  • 林怡君(b.1990)
    林怡君透過異國的經驗重新審視事物存在的本質,試圖以三連作《致那家人、致陌生人》、《致現居者》、《致錯過的人》處理不可避免的疏離感。作品的探索場域為家屋、超市、地鐵站,藉由蒐集各種遺落的物件與身體性的移動,開啟關於他人與空間記憶的想像及情感連結。林怡君也提及:「陌生是彼方不熟悉的他者,也可能是自己眼光的延伸,或是自身成了他者眼光的反射體。不斷尋找他人同時,其實也像在建構自己」。     藝術家簡歷 1990年生於台灣南投 2014- 倫敦大學金匠學院藝術創作研究所 2009-2013 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   發表 2015 致那家人,Archipelag...
  • 賴宗昀(b.1988)
    賴宗昀在《i比死更冷之換換i》作品計畫中,建立一組具商業服務流程的藝術裝置,邀請觀眾參與並反思蘋果公司因提供產品保固服務而精密設定的資本主義消費模式。賴宗昀試圖藉此計畫,擴大藝術產出效力,為生產鏈最末端的消費者,製造一個可以對抗現今市場機制的介面,如他提及:「我們活在過剩的時代,我們所面對的不再是真正的需求,而是被創造出來如同神學式般的美好欲望」。     藝術家簡歷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學系研究所   得獎 2015 全國美術展 新媒體藝術類 金牌獎   策劃 2012- 失聲祭聲音藝術活動策展人 2013 「穴居者影像計劃」,臺...
  • 郭俞平(b.1986)
    郭俞平運用錄像、繪畫及物件裝置呈現作品《中山高》,藉由一條路、一輛車與一家人的意象,從個人情感經驗的軌跡出發,琢磨二戰後臺灣的國家威權和發展主義性質,哀弔其現代性的發展路徑。郭俞平拆解、敲碎一台車和蒐集而來的許多家庭廢棄產品,重新製成彷彿戰爭、災難的廢墟影像。在宛若電影分鏡的繪畫裡,描繪一家人開車行駛在高速公路上,沿路的車窗風景是銘刻於她心中的影像,也被她視為臺灣這個國家,追求現代化過程中的殘垣遺跡。     藝術家簡歷 出生於台灣,2008年畢業於國立台灣藝術學院,目前生活與工作於台北。工作的領域涉足在實驗動畫與當代藝術之間,以挖掘自身生命經驗和亞洲複雜的殖民歷史...
  • 莊志維(b.1986)
    莊志維運用機械裝置與生物體的相異本質,在《轉生樹》系列作品中,述說生命受到環境及外在機制操控時的轉變情狀。陰影呈現為此次創作重要的元素,莊志維強調:「『人造機械運動』在空間投射出『光影變化』,隨著時間流逝,從優雅的狀態緩慢地釋放出殘忍的哀傷」。他也試圖提問:因操作、控制而重生的物體是否還能保有生命的本質。作品的抒情演繹與時間性元素,也顯見於植物從花開茂盛至枯枝殘葉的姿態。     藝術家簡歷 1986年生 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學位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系碩士班/藝術碩士   展覽經歷 2015 「陰翳」,台北國際藝術村,台北,台灣 2014 ...
  • 齊簡(b.1974)
    齊簡藉由空間裝置呈現作品《穿越後花園》,「花園」在此具有私領域過渡至公領域的邊界測度,也同時召喚日常生活現象:以盆栽展示佔據馬路的使用權。「空間鬥爭」是齊簡發展此作的核心概念,試圖探究身體倫理中他者與公共空間、領地的權力思考。如齊簡所述:「『花園』是戰火蹂躪後的想望,一種公領域與私領域相互干涉的體制邊緣。小致陋巷鄰里,大致國族爭端,土地正義總緊緊連繫著政治權力」。     藝術家簡歷 1974年7月1日 出生 2008 國立台灣藝術大學 造形藝術研究所 2002 中國文化大學 美術系西畫組 1996 嘉南藥理專科學校 藥學科   個展 2015 穿越後...
  • 徐叡平(b.1989)
    徐叡平透過系列創作《當幻肢又痛了起來:情歌對唱》,以失去的隱隱作痛建構作品軸心,從一個個空洞的能指(empty signifiers)連結到一個個無所在的所在。不論複合媒材裝置《後庭花》以頭髮彈奏出<中華民國國歌>曲調,還是錄像裝置作品《空氣彈簧》邀請阿嬤演唱改過歌詞的<望春風>這首台灣調,皆在召喚對國家的思念,在同一個空間內,兩種曲調以情歌對唱的姿態讓愛與恨的理由都像霧又像花。     藝術家簡歷 現就讀羅德島設計學院新媒體藝術碩士 2012 首爾大學藝術設計學院 2011 台灣大學醫學院職能治療學系   經歷 2015 國藝會藝術新秀 2015 教...
  • 陳庭榕(b.1985)
    陳庭榕以《愛戀星期五》、《群虎》、《覓奇街29c》三組互動行為裝置呈現作品《阿特拉斯》,邀請觀眾釋放自己的經驗與身體動能,參與作品鋪陳的遊戲脈絡,藉由在作品中進行再製「人對現代文化工業物的相對關係」,鏡射闡述物的神話學如何作為當代符號線軸,進而拼湊全球化潮流中關於身份與社會的樣貌,如陳庭榕提及:「物以其音義丶形色丶文本, 成一搖鈴者身發聲,喚醒千百層在文化糅雜混種下伏線的聯覺。在流動中,板塊的交合重疊成為身份的暫時居所。」     藝術家簡歷 1985生於台灣臺北。 生活學習與工作在漢堡,維也納,臺北。 2008 國立台灣大學哲學系畢業。 2015 德國漢堡藝術學...
  • 王湘靈(b.1984)
    王湘靈以自然為主體,為12張攝影作品《質變》設定構圖,嘗試撥開人與人之間複雜的共生關係,坦承面對人處於孤獨時刻的真實感受,以及從現實生活體悟到人的孤獨本質。誠如王湘靈所述:「拍攝這段時間我刻意把自己與外界隔絕起來,幾乎是獨自一個人生活,後期因為做的太徹底,本以為心無所住,此刻卻反倒成為最孤獨之人」。     藝術家簡歷 學歷 2013-2014國際攝影中心,紐約 2011-2013紐約市立大學,紐約,音樂演奏碩士   個展 2015 「質變Metamorphosis」關渡美術館,台北,台灣   聯展 2015「Photo Annual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