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美好年代—巴黎市立現代美術館收藏展

巴黎,介於獨立藝術(art indépendent)與裝飾藝術(art déco)之間1925-1937

此次巴黎市立現代美術館的收藏展,展出代表巴黎1920至30年代的作品,包括繪畫25幅、立體雕塑10件,與家具裝飾工藝品20件,除了杜菲(Raoul Dufy)《電的歷史》將以原作1/10的縮小版油畫展出,其餘都以原作在台首次展出。這些精緻而耀眼的藝術作品反映當時美好年代的空間氛圍,展現巴黎現代藝術的敏銳感受性,而且,也再次印證巴黎過往崇高的藝術地位。

莫迪里亞尼(Amedeo Modigliani)的《藍眼女子》,在鬱藍的背景氛圍裡,纖細的手指優雅的指向己身修長的頸子,而美麗嬌嫩的臉龐上,承載一雙湖藍色的眼眸。透過這雙迷濛的眼眸,我們可以望見二十世紀初巴黎藝術的美麗與哀愁。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巴黎幸運躲過戰爭的浩劫,「巴黎畫派」(The School of Paris)與「裝飾藝術」(Art Déco)的適時出現,使巴黎世界藝術中心的地位得以短暫維持。「巴黎畫派」並非單一繪畫派別的指稱,而是一種概括式的統稱,涵括兩次世界大戰期間,一群想從傳統歐洲的古典形式中走出,以尋找新式表現風格的畫家。這群畫家沒有統一的藝術樣式,作品風格展現個人的才情與民族性,雖然遊走於主流之外,但是與主流畫派相較卻毫不遜色。他們從蒙馬特轉移到蒙巴納斯,租用廉價畫室追尋創作的理想,也聚集在咖啡館與酒吧談論創作與現實的距離。

「裝飾藝術」的名稱源自1925年巴黎舉辦的「裝飾藝術及現代工藝萬國博覽會」,這個博覽會特別強調現代感的營造,並且要求製作符合現代生活需求的展品。於是在兼顧現代感與實用性的基礎上,當時的工藝家採用珍貴的材料製造新穎的家具與裝飾品,表現了個人獨特的美學品味,也提供巴黎人生活上更多現代化的美好想像。「裝飾藝術」於是統合各種工藝設計潮流,形成以裝飾為目的、以實用為原則的設計新風格,作品呈現強烈的色彩、純粹的幾何形體,與充滿動感的輪廓線。

巴黎市立現代美術館主要收藏巴黎畫派與裝飾藝術的作品,包括凡東榮(Kees Van Dongen)的《擺花的淺口盤》、奇斯林(Moïse Kisling)的《紅沙發上的裸女》、尤特里羅(Maurice Utrillo)的《白遼士的房子》等畫作,胡爾曼(Jacques-Emile Ruhlmann)的對椅與寫字櫃、佛洛(Paul Follot)的沙發、杜費(Michel Dueft)的蛇皮扶手椅等家具。尤其引人注目的是杜菲為1937年萬國博覽會所作的《電的歷史》,融合神話傳說與歷史故事講述電力發展的過程,宏偉的原作陳列在巴黎市立現代美術館的一樓大廳;還有杜南(Jean Dunand)的貼金淺浮雕壁飾《運動》,曾經鑲嵌在著名郵輪諾曼第號頭等艙的吸菸室內,金碧輝煌的巨大畫面構成,再現當時神話般的奢華旅程。

二十世紀初的巴黎是一個自由開放的現代城市,不同國度的創作者匯聚於此,發展成具有國際性格的巴黎畫派,加上藝術與技術萬國博覽會的積極主辦,鼓勵藝術創作與現代生活的融合,促成裝飾藝術風格的形成。即使後來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世界藝術中心巴黎之外,紐約因應興起。隨著這次的展出,我們將回到過去以遠洋郵輪的啟航和舉辦萬國博覽會作為國際文化交流的時代,重溫繁華、燦爛、異國風情、自由自在的美好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