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間內容區塊
北美館開放網絡計畫 TFAM Net.Open│卷積
2024/03/29 - 2024/11/10

北美館開放網絡計畫 TFAM Net.Open 

位於中山北路臺北市立美術館(以下簡稱「北美館」)南側的臺北藝術園區擴建工程於2022年正式動土,並預計在2028年底啟用。作為臺北市立美術館的延伸與拓展,不僅僅是在建築物以及硬體空間上被賦予容納更多觀眾、增加多元功能角色;在軟體內容上更肩負著對未來藝術發展的想像與可能性之實踐。因此,對應到本館原有的臺灣近現代美術史常設展示與研究的定位,新館則將朝當代藝術、新媒體或科技藝術、現場藝術、跨領域合作等類型深入探索,並積極拓展更多元的觀眾與社群。

為實現未來美術館的新頁,以及因應數位化時代各種新科技在藝術創作或機構系統上的應用,我們希望透過建立「北美館開放網絡計畫」平台,讓它成為藝術創作者、工程師、科學家、藝術行政及製作團隊等角色匯聚與共創的樞紐。邀請策展人及藝術家在實體展覽之外,挑戰虛擬載體上的可能性;結合線上與線下的整合活動規劃,提供觀眾更多元的管道,接近藝術家的創作核心。經由在平台上發生的藝術計畫,凝聚關心前瞻科技與藝術發展的社群,更希望透過共製合作的過程,催生出美術館在知識、實踐、技術、系統等多面向的創新。

 

線上展覽「卷積」(Convolutions)

首波開放網絡計畫與柏林KW當代藝術中心策展人納迪姆.薩曼(Nadim Samman)合作,策劃以「卷積」(Convolutions)為展題的線上展,邀請紐西蘭/德國柏林藝術家西蒙.丹尼(Simon Denny,1982-)、加拿大藝術家喬恩.拉夫曼(Jon Rafman,1981-)與臺灣藝術家鄭先喻(1984-)等三位於此數位平台發表全新委託創作,以回應當代科技社會對實體空間以外的想像。

「卷積的」一詞通常意指某狀態過於複雜或混亂;然而,在人工智慧領域,「卷積」指的是卷積神經網絡中,與圖像識別、視覺和文本生成有關的關鍵工程技術。本次展覽透過三位藝術家在作品中呈現的不同型態的數位科技應用,例如由電腦運算生成的強大生產力為創作主題,或是針對由卷積模型生產的錯誤訊息與垃圾訊息,對急遽上升的社會影響做出回應。同時亦探索當代生活中現實與虛擬間日益模糊的邊界,並反映出當代生活正在經歷所謂的卷積時刻。在線上展推出的同時,計畫網站也邀請了臺灣獨立策展人黃祥昀為展覽規劃一系列的公眾活動,以講座、對談及工作坊等線上活動的形式,讓觀眾能更進一步瞭解數位科技對藝術家以及藝術產業所帶來的影響。除此之外,藝術家喬恩.拉夫曼也為美術館地下樓F展間特別規劃了作品《S.S. Lacuna:序幕》的錄像裝置版本,讓觀眾能有更完整的作品體驗。

 
 
 

線下展覽「破空」(2024.4.20-9.15.地下F展間) 

「破空」展出喬恩・拉夫曼 2021 年的錄像作品《穿孔天空》(Punctured Sky),及2024年受北美館開放網絡計畫Net.Open 委託製作的互動式錄像作品《S.S. Lacuna:序幕》(S.S. Lacuna: Prologue)。展覽以此兩件作品,提出對於網路空間虛擬與現實的質疑和詰問。網絡建構的無形之網,在其敘事探索過程中,逐漸被穿刺出虛擬通往現實的細縫與孔洞。然而其通往的世界,究竟是現實,抑或是另一個無邊境的虛空?

喬恩・拉夫曼的半人類學作品,融入來自網路的影像和敘事素材,探討數位技術及其所創造的社群。作為一位檔案管理者,拉夫曼探索網際網路中的次文化,試圖質疑虛擬與現實之間的區別。近期作品大量採用科幻電影的視覺語言,以 3D 動畫的方式呈現。

《穿孔天空》以第一人稱敘事,開展出一段由遊戲玩家尋找年少記憶中,一款當今毫無紀錄、消失無蹤的網路遊戲,而引發其尋找答案的探索之旅。作品中的神秘障礙和部分人類化的化身通過網路找到的像素和網絡歷史精心製作而成的,它們使他對自己年少時的回憶產生了疑問。早期互聯網的美學與網絡傳說的黑暗邊緣相碰撞,作品提出關於科技滲透、調解人性、記憶和自我的提問。

喬恩・拉夫曼|《穿孔天空》|2021年|錄像|21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