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式結局:TFAM放映計畫」
《異質混媒#1:感知形變》映後座談會
「開放式結局:TFAM 放映計畫」嘗試翻轉美術館的白盒子空間,在地下樓打造藝術影院,藉由一年帶狀主題,期望開放出更多的想像與可能性。最後一季希冀從兩大方向切入北美館作為放映場域的思考,「異質混媒」探討影像生成與觀看模式的相互作用,不同的影像生成如何改變影像性質,進而影響觀看;「聲音敘事」則重新召喚聲音作為影像敘事的主要推進,重思影像語言與觀影習慣的構成。兩檔單元希望從形式與感知層面,形成一種互文的對話關係,並呼應本計畫從內容、形式至感知的開放性。
本場次「異質混媒#1:感知形變」將邀請單元策展人陳慧穎與馮馨、藝術家金熙天、藝術家吳其育,一同分享策劃、創作與拍攝過程。
2025/09/21(日) 14:00-16:00
14:00-15:05 | 影片放映
異質混媒#1:感知形變 | SEA 404、「人族」(吳其育)、「分岔水缸深處」(金熙天)
15:05-16:00 |映後座談
主持人| 陳慧穎、馮馨
與談人| 吳其育、金熙天
本座談免預約報名,自由入座,須先行購買門票入館,並請配合觀展與購票須知。現場備70席,如現場超過安全容留人數80人上限,將暫停開放入場。造成不便,敬請見諒。
*活動內容如有更動,請以官網公告為準。
藝術家簡介|吳其育 Wu Chi-Yu
現工作與生活於臺北。他的創作結合錄像、聲音與敘事文本,探討歷史、記憶、科技與自然環境之間的複雜關係。他關注非線性時間與跨文化敘事結構,透過田野調查與跨媒材實踐,挖掘全球化背景下被遺忘或模糊的歷史脈絡。他曾參與德國柏林DAAD藝術家駐村、荷蘭Rijksakademie藝術家研究計畫,作品曾展於鹿特丹影展、光州雙年展、柏林藝術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等國際展覽。
藝術家簡介|金熙天 KIM Heecheon
現工作與生活於韓國首爾,他的創作跨越建築、錄像與數位敘事。畢業於延世大學建築系後,金熙天轉向錄像創作,專注於探討都市空間、網路技術與個人記憶之間的交互關係。他擅長運用第一人稱視角、虛擬實境模擬與網路語言,揭示數位環境如何重塑人類的知覺與存在。他的作品曾展出於韓國國立現代美術館、光州雙年展、維也納昆斯特哈勒等地,並持續關注科技如何滲透日常生活並生成新的現實架構。
陳慧穎
選片人、文字工作者,現任台灣國際女性影展策展人。畢業於紐約哥倫比亞大學電影研究所,自2014年起參與影像策展及相關研究,自2017年加入台灣國際女性影展選片團隊。近年多關注性別議題及位處多重邊緣的影史探詢。文章散見於《Fa電影欣賞》、《放映週報》等,共同主編《她的電影意識史》(2023)。
馮馨
現任臺北市立美術館助理研究員。近年研究著重於臺灣聲音藝術、新媒體藝術與當代文化展演發展,以及數位技術發展如何影響大眾的行為與感知。近年策展精選:「歷史變體」(2018,TKG+ Project)、「動態圖層」(2021,台北當代藝術館)、「線下真實」(2022,福利社)、「天天上演」(2024,嘉義市立美術館);協同策展2023浪漫台三線藝術季.藝術策展「淺山行路人」、「顯影.現聲:臺灣影視聽文物展」(2022,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臺灣當代藝術策展二十年》(2015)共同作者與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