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轉譯之間繪畫工作坊|畫室開放中公眾計畫系列活動 工作坊

活動日期、時間|如下表

 

7月02日 (二)

左欄日期每日各3場

第1場:10:30-11:30

第2場:14:00-15:00

第3場:15:30-16:30

7月16日 (二)

7月30日 (二)

8月13日 (二)

8月27日 (二)

  • 活動開始30分鐘前開放現場報名,額滿為止。


活動地點|本館1樓101迴廊,「畫室開放中公眾計畫」拼貼區

活動費用|活動免費,惟須依規定購票入館,並請配合本館寄物規則辦理寄物。

參加辦法|現場報名各場次活動開始30分鐘前開放現場登記報名,額滿為止。

活動名額|每場次限15人參與,活動過程中會將學員分成5人一組

注意事項|

  1. 6歲以下孩童需由至少1位家長全程陪同參與外,歡迎所有有興趣之觀眾報名參與。

  2. 本活動需與其他參與者共創、互動,非以個人單獨創作形式執行,敬請自行評估參與。

 

活動說明|

在這次威廉‧肯特里奇展覽的開端,我們可以看到5幅巨大的投影布幕,同步連續播放著他著名的「素描投影」系列創作,這些動畫大量運用炭粉繪製、抹除後再繪製的技法,製作逐格動畫;畫面中透露影格的前後關係、作畫痕跡,甚至因紙張摩擦而產生的紙屑也都保留在動畫裡。與大部分動畫製作模式不同的是,這些動畫沒有藉助腳本與分鏡圖輔助完成,全部是藝術家將畫面繪製到一個段落後拍照,再抹除、修改、再繪製並剪輯而成,藝術家在創作中不停展示對於過程及空間關係的重視,其創作就如同一個波動的世界,它是一種緩慢的動態,沒有東西是靜態。

受到威廉‧肯特里奇這種創作模式的啟發,本工作坊透過拆解逐格動畫的基本原則,引導參與者以描圖紙畫冊進行多人共創,借助描圖紙可穿透的視覺特性,每個人所繪製的畫面都將被前一個人所繪的圖紙影響,同時也將影響到下一個人的畫面構成。藉此,讓參與者看見自己一開始的繪畫交到別人手中,如何牽引他者循著筆跡思考往前推移,經過不同的詮釋與想像,最後呈現互相影響的關係與過程,並據此領略威廉‧肯特里奇的創作。每場次課程時間為1小時,並將於末尾引導參與者彼此分享創作過程心情。

 

 

講師介紹|山路影像工作室

莊禾 臺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研究所畢業。作品專注於手繪動畫的特質延伸,探討其中製作的苦行與時空的情感堆疊。如果說影幀是理解時間的一種方式,那麼動畫則重新組合了來自不同當下的片刻,創造出新的時間和空間維度,其所展現的影像不是在特定地點記錄下來的實景,而是經過選擇性的創作,通過觀察和拆解,將局部轉化為可見的敘事,旨在喚起虛實交錯的空間感,促進人對存在本質的反思。

 

蕭禹琦 臺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研究所畢業。 透過創作思考周遭與自身的關係,觀察人類表層生活痕跡,關注於日常生活中的不尋常小事。創作以自己最常待的「房間」作為開端,呈現自己最私密的情感表現。對於人的思考、思緒、行為反射等感到興趣,以及如何將內心的行為呈現在作品和日常環境之對應的關係,作品隨著思緒推移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