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2017微光闇影展 開幕座談會 座談會EventKind

2017微光闇影展 開幕座談會

 

日期: 2017年3月 12日(日)14:30 – 16: 30

地點: 圖書室視聽場地 

免預約報名,自由入座。公教人員學習認證,免票

 

主持人

李威儀 | 攝影之聲主編

 

與談人

李佳祐 | 藝術家

侯鵬暉 | 藝術家

陳佳琦 | 成功大學博士後研究員

黃子明 | 藝術家、中國時報主任記者

 

 

介紹

攝影透過相機拍攝與相紙顯影,其間的感光與曝光,光與影、明與暗的處理等,經過多重時間的延滯或推進,具有記錄之外的各種可能性。攝影做為紀錄,既是時間的切片,也可能引發觀者一連串揣測與想像,攝影師與評論者對於其中的關係也企圖透過影像創作與閱讀揭示攝影的各種表現。

 

「微光闇影」展發想自攝影中的光/影、明/暗與時間的本質,在「感光」、「曝光」之餘,重新凝視具有人文深度的幽暗,試圖聚焦在人的處境。相對於報導攝影要求清晰的視覺陳述與即時發表;進入數位影像時代,人手一相機,拍照與上傳更方便快速,影像成為展現自我、曝露當下生活的時空碎片,同時帶著進一步影響並捕捉他者的企圖。仍有一些攝影家所拍攝的主題意念,必需經過時間的陳釀、等待、延遲發表或被認同;或者因為某種原因必需隱匿被拍者的形象;或者直接以故意的阻隔與毀壞,藉由這類主題的攝影影像,讓我們重新思考攝影的本質與意圖。(展覽說明書)

 

如同此展的企圖––從攝影的紀實出發,超越紀實,試圖呈現透過攝影所可能揭示的人文向度,將攝影的技術與媒介特質予以轉化,揭示其人文意涵。本項開幕座談邀請到「微光闇影」參展藝術家與攝影評論者共聚,期望藉由對談擦出火花,延伸攝影表現的經緯。

 


 

李威儀,Voices of Photography 攝影之聲》雜誌主編。

 

李佳祐1977年生於台灣台北,國立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碩士,目前於台北居住與工作。2008年起至今舉辦數項個展,包括:「罔兩李佳祐攝影展」(2015,國立東方藝術美術館,莫斯科)、「Dancers in SAS 2013SAS Hongeum/Garden 5/City Hall,首爾)、「吸子李佳祐個展」(2011Unseal Contemporary,東京)等聯展包括:「Hatch系列:在城市消失之際,我們來談談現代性」(2016,畫布藝文空間,台北)、「想像與演出:華人攝影1911-2014」(2014,斯塔萬格美術館,挪威)、「粉樂町」(2012,台北)、「新西伯利亞國際當代攝影節」(2010, 2012新西伯利亞國立美術館,俄羅斯)、「癮行者-宮津大輔:一位工薪族的當代藝術收藏展」(2011,台北當代藝術館)等。

 

侯鵬暉1982年出生於台灣台中,日本大學藝術學研究科藝術博士。曾獲日本台灣交流協會獎學金、日本大學創立100周年記念外國人留學生獎學金。作品獲選澤本德美賞、藝術銀行收藏。曾獲邀參與「台日兩國年輕影像藝術家作品交流活動」座談、「東亞文化之都2016奈良市」攝影講師。現居住於東京,進行影像創作與研究活動。初期作品著重內省式的自我關照;目前以都市與人類生活的潛在關係為創作題材。研究專長為日本攝影展覽文化發展與其影響,並協助參與企劃台日間攝影文化交流活動。

 

陳佳琦,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博士。曾任《今藝術》採訪編輯、國立台灣文學館助理研究員。現為成功大學多元文化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長期關注台灣文藝思潮與攝影史。

 

黃子明1960年生,國立台灣藝術專科學校畢業1984年退伍後曾從事美術設計,隔年轉任哈佛企管顧問公司「突破管理」雜誌專任攝影1988年報禁開放,入自立報系,擔任早晚報攝影記者;同年中時晚報成立,入中時報系迄今。20032016年擔任中國時報攝影中心主任現任中國時報主任記者。擔任新聞攝影記者期間,曾經歷解嚴前後台灣重大政經文化社會運動等事件。專題報導攝影包括: 「二戰日軍性奴隸前台籍慰安婦」(20002014)、「都市原住民」(1988─2016)與「大陸漁工的旅館海上船屋」(19942000)等1990-2005獲數項新聞攝影獎項,參與展出包括: Women In War韓國大邱國際攝影雙年展」(2014)與「出社會-1990後台灣批判寫實攝影聯展」(2013,高雄市立美術館)等

 

洽詢專線: (02) 25957656 分機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