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皮耶.勒吉永 《非-偶發:萊茵哈特之後》,與談人龔卓軍 展演活動EventKind

在《非-偶發:萊茵哈特之後》*中,皮耶.勒吉永播放超過六百張幻燈片,這些原被紐約抽象畫家艾德.萊茵哈特(Ad Reinhardt)用於講座、課堂以及放映活動。勒吉永將與台灣藝術史學者龔卓軍一同談論萊茵哈特及其作品。

 

萊茵哈特以黑色單色繪畫廣為人知,於1960年代投身於他所稱的「終極繪畫」。另外,他為《藝術新聞》雜誌及左派日報《PM》繪製的諷刺漫畫與插畫也很出名。目前由艾德.萊茵哈特基金會收藏的藝術家檔案裡有一萬張幻燈片,但鮮為人知。

 

這些幻燈片為他歷年於歐洲、埃及、波斯、約旦、日本、印度等地旅行時,所拍攝的藝術品、裝飾藝術及建築細節。他的幻燈片在形式上建立了一套對過去幾百年間藝術創作的分析,呼應喬治.庫布勒(George Kubler)在《時間的形狀:有關物的歷史》(The Shape of Time: Remarks on the History of Things )中的假設:藝術缺乏進步。在爬梳這些影像以顯露文化藝製品被隱藏或被忽略層面的同時,萊茵哈特也提供了一個「閱讀」藝術史的共通語言,如同今日網路世界的圖片檢索引擎。

 

在知名抽象表現主義藝術家與低限藝術先驅者的身分之外,萊茵哈特的幻燈片資料庫可被視為一個失落的環節,串起始於阿比.瓦堡(Aby Warburg)的《記憶圖集》Mnemosyne Atla1924–29)到作品有著相似影像檔案概念的查爾斯.伊姆斯(Charles Eames)、索爾.勒維特(Sol LeWitt)和傑哈.李希特(Gerhard Richter)這條藝術史線。

 

*藝術家衷心感謝紐約艾德.萊茵哈特基金會的支持,也特別感謝安娜.萊茵哈特、韋恩.戴利與David Zwirner畫廊的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