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美好年代的現代藝術境況
陳志誠
現代主義詞性校正
關於現代主義,它是在一次大戰前後於安格魯薩克遜語系形成,modernisme一詞約出現在1920年的英國詩界,顯然地它不是一個流派名稱,而是一種回溯性質的評判觀點。此時關於現代主義有二個特別會被提到的問題,其一,它是詩的範疇的提議,而如何可以逕自轉渡到其他種類的藝術領域?其二,要確立此詞性範疇於1930年代或放置於根源時期?由於此課題不是本論之主軸,所以在此我們將不會深入探討也不會去談及同一家族的現代性及現代之時序及其屬性,然而在當時的法國所綻放的立體主義、德國的表現主義、義大利的未來主義......,確實是倫敦的現代主義提議鎔鑄了這些流派,而上述的提問也不證自明。
現代主義之創作美感經驗
之於現代主義,巴黎美好年代時期,藝術體系由印象派先趨轉境至現代主義,轉向個體更自由自我展現及物質固有質能、特性的強調,甚至作品的「造形事實」在新形勢境況下已經開始思慮場所課題(或當時所稱之環境藝術)。具體而言,此時期作品之風格形式主要是簡約、簡化。而現代主義的反動力量一部份表現在對於形式具有原始主義、非原體系脈絡之他藝術的探究上,其次,一種鄉愁懷思或亙古意味之事物的興趣,但作品中對簡約性之探尋至為重要。就如美好年代作品展中的形式語言的創造一直調和著不規則的有機形態,在對稱又強調異常性間,存在著複雜的交互作用。所以,現代主義時期形式之簡單是複雜的新解決之道,這種「簡化」可說是藝術家細緻調節有關主體自由意欲表現及自然機能之複雜性的美感,與其說它是「消除」,不如說它是一種新形式建構的方式。它不是物理幾何形式趨向的斷然,而是富含自然形式意味的粹鍊。
現代主義時期之藝術境況
巴黎的美好年代時期的創作體現一種美感經驗、構形模式、創作中介它們都與過往有著很大的不同,其中,尤其是工業主義所帶來的現成物、影像的現世影響最深遠,因此作品建構、呈展無論是根源於媒介物理性質的原因,還是藝術家之藝術語言構作,所謂特定的空間位置這個概念,已革新了過去受限於抽象的展覽空間之形式限制。攝影的運用讓企圖在作品呈現某種實在時間、空間性的存在成為可能,也就是說,攝影不只鬆動了傳統對於空間的定義,而且以一種暫時存在所銘刻的痕跡,作為某種時間性的呈現。
創作經驗課題的一些提問與對話
依此美好年代時期作品我們提問,所謂的作品身份是不是強調視覺效果優先的一個美麗物體?若是如此,上述之現代主義造形模式還是在處理給定之美感經驗,但不論是新創作觀念的介入或處理情感表徵的形式圖像,都會隨著一些開創性的作品所呈顯的觀點、立場而有所調整,因此它還指涉或承載了一些另外的課題(諸如,給定之美感經驗法則與創作經驗之差異問題)。它是不是憂鬱懷鄉、救贖作為主要內容?藝術史中創作一直存在著某種救贖狀態,在現代繪畫或雕塑-器物作品之呈顯,除了救贖的不斷重複呈現,現代主義時期的作品也同樣試圖呈現一種真實,這真實是繪畫或雕塑裡所強調的內在性的真實,一種主體身體感官知能的自由展現。
陳志誠教授簡介
陳志誠,國立藝專(今天的台灣藝術大學)畢業。巴黎造形藝術高等研究院創作博士班、巴黎聖德尼大學美學、科技藝術與藝術創作博士文憑,他於創作博士班畢業後,於1993~94年應聘任教於巴黎聖德尼大學造形藝術研究所,開授當代藝術之多媒體材及裝置藝術之形式語言等課。同年也獲選為法國文化部國家傑出青年藝術家獎助、1996年法國文化部巴黎市中心的藝術家永久工作室及中華民國海外優秀青年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