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展覽座談|溟濛—關於當代藝術中的夢 座談會

主題:溟濛關於當代藝術中的夢

日期:2025年1月11日(六)14:30-16:30

地點:台北市立美術館地下樓D展覽室

主持人:謝一誼|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博士級研究員

與談人:林彥君|藝術家

             東冬.侯溫|藝術家、兒路創作藝術工寮創辦人

座談介紹:

「洄鳴—林彥君個展」由作品「夢鳴」與「洄道」一⼩時的生息循環構成,以空間、聲音與雕塑編織著林彥君與⼀隻蜻蜓、藝術家Gediminas Zygus和夢境的合作。「夢鳴」源自於振翅的瞬息之間,與蜻蜓因夢而遇並度過了牠此生的最後半天,憶起了前世糾纏,以夢耳聆聽細微之聲,探索不同維度的發生。連結著「洄道」詩意式的隧道研究,尋找現有知識體系中介於之間的地帶。它如夢般連接著迴然相異的環境、地域、維度、現實,在⼀明一闇之間洄擾了時空,徘徊海洋般的存在狀態與集體未知。本座談由人類學家謝一誼擔任主持人,邀請藝術家林彥君與藝術家東冬.侯溫以「夢」作為對談起點,分享兩位藝術家如何分從「海」與「林」的意象,在溟濛中與萬物靈相遇、相通。

 

  • 本座談免預約報名,自由入座,須先行購買門票入館,並請配合觀展與購票須知
  • 活動內容如有更動,請以官網公告為準。

 

 

主持人

謝一誼是一位人類學家,專長為藝術人類學、多物種理論、新物質論與都市人類學,現為國立陽明交大人社系博士級研究員、清大人類所兼任助理教授。她曾參與「台灣海筆子」於東亞各地的帳篷劇行動;2016年於NYU Shanghai藝廊策展「離散視覺藝術(Diaspora Visual Art)」;2017-2019年間參與了紐約大學Tisch藝術學院藝術與公共政策學系(Department of Arts and Public Policy)的跨國計畫「關鍵合作(Critical Collaboration)」,2022年在台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REATORS計劃下,展開了「海水遇場:島嶼潮濕美學」藝術計畫,同年擔任兩廳院秋天藝術節「寫給滅絕時代」一劇田野顧問與戲劇構作。2023年在國藝會視覺藝術策展專案的支持下,開啟了「水生四城:赫爾辛基、威尼斯、海港高雄、盆地臺北的潮濕宇宙」藝術計劃;2024-2025年的「Contested Waters 涉水而渡」計畫,將於台北鳳甲美術館、高雄壽山國家自然公園、以及威尼斯S.a.L.e Docks 藝術空間進行三地跨國展覽。

 

與談人

東冬.侯溫來自太魯閣族銅門部落,是一位兼具文化傳承與前衛創新的藝術家,也是兒路創作藝術工寮創辦人。在部落中他是口簧琴、歌謠、巫師及儀式的傳統傳承者,在創作上則是行為表演、影像藝術、環境劇場的跨界藝術創作者。他的創作跨越形式、顛覆性別與美的探求,其中使用的元素與精神,無一不與自己的傳統文化有關。作為巫的承傳者,他將傳統祭儀、傳說等等的概念,靈活運用在各式各樣的創作之中,並成立兒路創作藝術工寮,與各族群的年輕人一起播撒承傳文化的種子。近年作品《遊林驚夢:巧遇Hagay》於2020年成型,2023年啟動劇場版的發展,與導演鄭淑麗攜手改編原始文本,更新舞蹈編排、音樂風格與服裝設計,同時加入即時動態捕捉、影像處理等舞台設計,以科技詮釋多元性別的錯綜複雜,藉由光束形塑出森林中的大雨滂沱,以及編織與狩獵的知識傳遞。2024年於瑞士、丹麥等地演出,並受邀預計於2025年3月在英國泰德現代美術館首演《遊林驚夢:巧遇Hagay》劇場完整版。

 

與談人

林彥君,⽣於1990年新⽵,現居柏林,⽬前⽣活與研究於墜落的狀態之中,墜落於沈睡、墜落於夢醒、墜落於未知。在她的共眠聆聽實驗之中遇⾒了ㄧ隻蜻蜓,在這隻蜻蜓⽣與息的陪伴之下,他們⼀起探索身處環境裡的寂靜、冥暗、微聲、塵埃、柔軟與共鳴。藉由創作,她慢慢地調頻至細微的存在與感知邊界的地帶,與萬物靈相遇學習。她的創作以空間裝置的形式呈現,空間內乘載著雕塑、聲景、夢、表演、合作、與虛實故事,並著重於物質作品空間之外聲⾳與意識構造的虛空場,即此時此地與彼岸之間的溟濛地帶。她於2019年畢業於倫敦⾦匠⼤學藝術碩⼠,近期展演於:英國倫敦ICA當代藝術學會、臺灣臺北市⽴美術館、德國柏林MONOM、德國柏林Creamcake藝術祭、⽴陶宛維爾紐斯當代藝術中⼼、德國柏林SAVVY Contemporary、瑞典⾺爾默Skanes Konstforening、德國慕尼⿊Britta Rettberg藝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