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面痣風景圖

  • 年代
    2008
  • 尺寸
    215.5 x 149 cm
  • 媒材技術
    彩墨、紙本
  • 類別
    水墨
  • 主題
    典藏選粹-舊、近期入藏

潘信華的古樸彩墨,以甜美中帶有苦澀的情感,他喜將人物與風景並置且描繪現代感知的訊息,細膩描繪成各種古怪的造型,表現力豐厚複雜,同時巧妙地運用今古題材與形式典故,力追古法卻又能別開生面,成為一種視覺的強化劑。《面痔風景圖》,頗具隱喻面相學結合風水大觀的景觀圖,一種介於心靈深處與周遭環境之間的曖昧情緒,具有一種玄秘的象徵意含,或者是某種不協調的關係,似乎質疑藝術如何反映現實生活層面的關係為何?整體佈局繁複堆砌,以抖動的線條勾勒人物,且用色沉著凝鍊,形成古怪的矯飾風格,猶如晚明變形主義的再詮釋。在品味高雅的觀者心中,無疑地注入了一股奇異的視覺悸動。(節錄:劉永仁/典藏目錄2008)

藝術家

  • 潘信華   (1966)

  • 性別
  • 1966年,潘信華出生於台東縣太麻里鄉,高中時期對繪畫產生興趣,後學習畢業於國立藝術學院(現台北藝術大學)。九○年代中期,潘信華思索朝向一種明確的繪畫方向,此時結合寫生賦予青綠重彩、實驗性研究肌理摹搨,至今影響著他的夢幻詭異的表現風格。這種厚實的面貌,表現在他所處理的紙張斑駁—起先是意圖模仿一些壁畫及賦彩山水的肌底染色,而後就逐步牽引出類似明代版畫的勾線積聚疊嶂與設色賦彩,頗具異曲同工之妙。 1999年,潘信華在台北市立美術館舉辦首次個展「消逝的風景」,嶄露頭角崛起藝壇。潘信華為堅持個人的理想環境,他遠離都會到花蓮創作思考,進而發展出別具一格的水墨畫。在潘信華的創作題材中,舟船、碉堡、房舍都透露往來於花東及北部的蹤跡,潘信華描寫的題材十分豐富且展現出多元面貌,從人物自覺到自然的花草與溪釣經驗的生態觀察,皆成為創作探究的素材。 潘信華畫作中裝飾性強烈的圖像,在他豐富藝術邏輯與生活經驗的新舊並存下,既陌生又熟悉的現實幻象,介於質變與痕跡的拼貼效果,正合乎他希望從水墨侷限裡找到突破的缺口,亦即在舊有的傳統與現代繁複的媒材之間尋求到自身屬意的風格。換言之,潘信華游走於傳統惕剃刀邊緣的曖昧與奇麗之間,正深刻反映出畫家身處當下既親近又疏離的時代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