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月桃甫對後期印象派、野獸派等表現性畫風比較有共鳴,強調畫家的個性與自由表現。他對原住民主題情有獨鍾,多次探訪山林的原住民部落並收藏藝術文物,融入原住民文化特色於自己的創作中。這幅女子頭像迫近畫框邊緣,雖然沒有明顯的原住民服飾特色,但童顏般的臉龐、深邃的大眼睛,與他1936年台展《虹霓》、《女》的原住民女性形象類似,油彩厚塗與強調輪廓線的畫法也相當接近盧奧畫風。鹽月桃甫1930年代後期形塑理想的原住民意象,表現原住民少女純真的氣質。他戰前在台灣時期的作品因天災人禍而毀棄,極少數幸運地透過鹽月學生的保存,流傳至今,藉由這些小幅畫作提供我們想像他在台展時期的作品畫風。(節錄:黃琪惠/2015典藏展語音導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