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2018 臺北美術獎 臺北美術獎展覽專輯

  • 出版
    臺北市立美術館  
  • 主編
    余思穎  
  • 編輯
    高如萱、李佳霖  
  • 出版日
    2019/02/01  
  • 書號
    978-986-05-8667-1  
  • 頁數
    165  
  • 定價
    360元  
  • 試讀
     
  • 導讀
     
  • 全文記錄
     
  • 作者
     
  • 譯者
     
  • 藝術家
     
  • 裝訂
    線膠裝  
  • 出版語言
    中文  

館長序
「臺北美術獎」為臺北市立美術館主辦的年度重要競賽獎項,自1983 年開館至今從未間斷,見證了臺灣當代藝術的活躍發展,鼓勵具有獨特性並富有時代精神之作品,延續其前身「臺北市美展」公開徵件的方式,希望吸引前衛及具實驗性的藝術家,在不受形式的約束下,盡情揮灑其創作力,這也是臺北獎的重要精神。
「臺北美術獎」經歷幾次重要的關鍵性變革:2001 年開始實行媒材不分類的競賽機制,跳脫了特定形式與框架約束,讓藝術家單純處理「藝術」議題;2010 年的突破則是讓入圍的藝術家用個展的形式,來回應自我藝術理念,以「計畫」取代傳統物件的思考模式。兩年前我開始思考如何適切且恰當地利用本館的空間特質,創造展覽的美學與經濟學。2018 年是「臺北美術獎」第一次由本館地下二樓挪移到三樓舉辦,希望破除大通倉式的空間隔板,增強各展間的獨立性格,這次我們也看見每個藝術家在獨立空間中充分表露自身作品的獨特性,並回應作品與空間所產生的對話。
美術館不僅僅是獎項的給予者,更是藝術生態中的重要一環,必須要思考如何提供藝術家資源並擴大格局,美術館有責任讓藝術家及作品得到更好的曝光及展現。今年「臺北美術獎」在時空的位置上均有關鍵決定,將展期疊合了「2018 臺北雙年展」與「臺北當代藝術博覽會」期間,使各國的重量級專業人士與貴賓都可見到臺灣年輕藝術家豐沛的創作能量,不只增加了藝術家在國際上的曝光率,也給予他們重要且有力的支持。美術館除了作為藝術生態的重要環節,也持續創造專業者聚會、討論及交流的機會。
今年,藝術家透過不同方式呈現各自的藝術觀念,透過記憶、歷史的書寫與虛構手法進行對當代世界的再現,涵蓋了自殺歷史的書寫、老電影背後的政治禁錮、兒時求知的記憶、冷戰的刻劃、創傷的剖析及多元族群的對話等,均創造了我們對當代社會的認知與想像。藝術的淨化功能,一種昇華的審美感受,是藝術帶給當代社會最關鍵的影響。感謝藝術家們全心投入創作、感謝同仁悉心協助成就展覽,更要特別感謝局長對於臺北市立美術館的全力支持,因為大家不懈的努力成就了此次的「臺北美術獎」。


目次

序言
008-臺北市文化局 蔡宗雄局長
010-臺北市立美術館 林平館長

評審專文
018-從自我生存的處境、歷史記憶的殘影,到文化再現的圖景─關於臺北美術獎複審後的觀察/邱誌勇
025-如果還有空間?/高俊宏
033-島嶼重力場觀測/劉永晧
039-再探藝術獎項的時代性意義─2018臺北美術獎決選前的觀察/鄭慧華

首獎
050-閱讀計畫─ 王連晟

優選
060-克萊因·赫茲─不存在的實驗室─ 于軒
068-其實我們什麼也不是─ 張允菡
076-湖底田水上考古系列─ 走路草農/藝團
084-信使計畫:返向漂流與南洋彼岸─ 林羿綺
092-自殺技術基金會:年度發表─ 張紋瑄

入選
102-3M─ 三件正在發生的事─ 東冬.侯溫
110-雲氣平衡─ 陳呈毓
118-進入世界系:地球防衛少年─ 陳依純
126-近古代臨摹─ 鬼丘鬼鏟
134-我的胃裡沒有午飯,脖頸在尋覓陽光,腦子求索著愛情,靈魂裡有慌亂,心裡則有一股刺痛。─ 郭俞平
142-「大勇街25巷,」─ 賈茜茹
150-計程車─ 饒加恩
158-小城故事─ 邱子晏